肥胖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CKD風險
來自臺灣人口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2008-2010年對1187例亞洲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55.8歲)的電子健康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以確定CKD與肥胖和體重改變之間的相關(guān)性,隨訪時間為7年。
【兩會話題】慢病防控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美國著名華裔科學家MIT張鋒教授團隊是該領(lǐng)域的領(lǐng)先小組之一,最近發(fā)表論文提供了一種更好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他們根據(jù)生物進化理論,在細菌蛋白庫中尋找更理想的DNA切割酶,獲得了成功,使該技術(shù)超更簡單、更便宜、更快、更準等方向上邁進一大步。
剛剛結(jié)束的倫敦 2015 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ESC 主席 Fausto Pinto 教授提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全球 51% 女性、42% 男性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
來自臺灣人口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2008-2010年對1187例亞洲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齡,55.8歲)的電子健康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以確定CKD與肥胖和體重改變之間的相關(guān)性,隨訪時間為7年。
糖尿病的診斷依靠以下血糖(PG)標準之一:(i)空腹血糖(FPG)升高(>126mg/dL);(ii)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hPG(>200mg/dL);(iii)有糖尿病典型臨床癥狀和高血糖體征且隨機PG(>200mg/dL)或(iv)HbA1c水平>6.5%。
雙相障礙患者的激越最常見于急性躁狂及混合發(fā)作期,但在抑郁發(fā)作期間也并不鮮見,尤其是混合抑郁狀態(tài)。激越的出現(xiàn)對治療構(gòu)成了阻礙,干擾醫(yī)患治療聯(lián)盟的建立,危害患者及他人的安全。
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oncrisis)包括高血壓急癥和亞急癥,高血壓急癥是指血壓嚴重升高(BP>180/120mmHg),伴發(fā)進行性靶器官損害的表現(xiàn);高血壓亞急癥是指血壓顯著升高但不伴有靶器官損害的情況。
過去100年中,隨著人們對高血壓危害性的深入認識和有效降壓藥物的不斷問世,血壓目標值逐漸下調(diào)。1988年美國第4版高血壓指南提出高血壓治療目標值為<140/90mmHg,得到全球認可。隨后雖然不時有專家呼吁進一步調(diào)低血壓目標值,但缺乏隨機臨床試驗結(jié)果的支持。
近3個月來,李女士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昏、乏力、倦怠、精神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輕微活動后即感到心慌、氣短。病程中無惡心、嘔吐、腹痛、黑便及咳嗽、咳血等癥狀。
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ecDNA上帶有致癌基因,和染色體上的致癌基因相比,它們能更快地累積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并且持續(xù)更久的時間。
估計有3600萬美國成年人患有偏頭痛,這一疾病具有非常致殘性和治療高代價性,每年直接(例如醫(yī)生訪問和藥物治療)和間接(例如錯過工作和損失的生產(chǎn)力)費用超過200多億美元。
通過Cockcroft-Gault(GFRCG)方法測定,在第48周估計的腎小球濾過的中值變化在BIC+FTC/TAF組為-7.0mL/min,DTG+FTC/TAF為-11.3mL/min,沒有由于腎臟不良事件而中斷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