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試制過的各種胰島素劑型,包括:口服制劑、滴眼劑、滴鼻劑、栓劑等等,研究人員想盡各種辦法代替注射,但幾乎沒有實際臨床價值的突破。
糖尿病,中醫(yī)稱為消渴,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病率很高的一種疾病。糖尿病的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三多”指多飲、多食、多尿,“一少”指身體消瘦。臨床上根據(jù)癥狀的不同及病變輕重程度的不同,將糖尿病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主要表現(xiàn)是口渴,這跟肺熱有關。中消,主要表現(xiàn)是多食,跟胃熱有關。下消,主要表現(xiàn)為多尿,跟腎虛有關。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人體自備的治療糖尿病的穴藥,堅持按摩,配合口服降糖藥物,一定能幫糖尿病患者平穩(wěn)地控制血糖。
純中藥制劑的降糖藥要么沒有實際降糖作用,要么就是摻雜著“西藥”,而摻雜格列本脲是最為常見的。也正因為摻雜格列本脲的劑量無法控制,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反應。
按照“燥則潤之”的原則,糖尿病人的秋季飲食應以甘淡滋潤為主,果蔬中,梨、柑橘、蘿卜、黃瓜、冬瓜、花菜、白菜等,最適合的烹調方法是燉、涼拌、滑熘、煮、蒸。
飯后服如二甲雙胍類,其主要是通過增強肌肉、脂肪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因為雙胍類對胃腸道有刺激,引起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故應在飯后服用。
就糖尿病本身而言,并不是疑難雜癥。從病情控制角度說,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自我管理。盲目而不斷地變更就診醫(yī)院,不斷地變更治療方案,也就不斷地付出經(jīng)濟的代價。
潘長玉教授指出,如果能將餐后血糖控制住,有三大好處:一是有效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二是降低糖尿病前期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三是減低患者的心血管風險,而這點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