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約有30%的糖尿病患者認為多尿是由于多飲造成,“多飲”自然“多尿”,因此治療糖尿病,除了控制飲食外,還應控制飲水。然而,盲目控制飲水量不僅不會減輕糖尿病的癥狀,甚至會加重病情。據調查,因飲水不當而誘發(fā)病情加重占糖尿病患者的10%-20%。
2型糖尿病患者從糖尿病前期開始,就存在著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體內糖代謝日益紊亂,血糖水平逐漸上升終至居高不下。為了將多余的糖從尿中排出,必然發(fā)生滲透性利尿,導致水份丟失,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刺激下丘腦的渴感中樞致口渴而多飲,由此可見,多尿是多飲的原因,多飲是多尿的結果。也就是說糖尿病人不是“喝得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因此,糖友理應重視水的補給。
飲水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會刺激下丘腦的渴感中樞而致口渴,飲水后不僅可以補充體內丟失的水份,使患者不再口渴,還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或恢復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飲水可改善血運、促進循環(huán)、增加代謝及消除酮體等作用。
限制飲水的影響
糖尿病患者如限制飲水,會造成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過多的血糖和血液中有毒代謝產物不能從尿中排除,從而危害身體健康;
限制飲水會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增加大便中水分的吸收,引起便秘;
老年糖尿病患者還易因血液濃縮導致腦血栓形成、腎前性腎功能不全等;
限制飲水會加重高滲狀態(tài),可能導致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發(fā)生,可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限制飲水,還應適當多飲水。當然,對腎功能不全伴有水腫的病人,要另作考慮。
糖尿病患者每日飲水量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而糖尿病患者應喝更多的水,每天2500毫升,多喝有助于緩解口渴癥狀,增加血容量,降低血糖濃度,防治便秘等。當然,若合并腎功能不全,特別是尿量減少或水腫時,應限制飲水量,“量出為入”,即排多少水喝多少水。
飲水應注意
未渴先飲
人體內輕度的缺水并不一定引起明顯的口渴癥狀,當缺水達到一定程度后,才會有口渴的感覺。而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高血糖滲透性利尿作用,引起慢性失水、血漿滲透壓緩慢升高,使口渴中樞及分泌抗利尿激素細胞對血滲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引起口渴及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血滲閾水平升高。因此,無口渴多飲史的糖尿病患者常存在渴感減退,若等到口渴才喝水,已經晚了,此時血糖已經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同時,由于高血糖的滲透性利尿作用,糖尿病患者相對普通人更容易引起體內失水或缺水的癥狀。所以,在口渴之前主動飲水、及時飲水,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無害的。
飲品推薦
糖尿病患者可選用的飲用水以溫開水、清茶為宜,不可貪涼,以免損傷腸胃;不宜飲用可樂、雪碧等含糖飲料和汽水。牛奶、豆?jié){是糖尿病患者補充水份的好飲料。每天喝牛奶、豆?jié){能改善缺鈣狀況,豆?jié){還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纖維,因而更適合比較肥胖、血脂高、血壓高的糖尿病患者飲用。
少量多次,靈活飲水
每天清晨和臨睡前飲水,勞動、活動后及時補充失水量,此外攝入蛋白質食物多、鍛煉強度大、出汗多等情況下,都應適當多喝水。一般認為,少量多次的飲水方式在促進消化、稀釋血液和沖洗泌尿道預防結石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老年糖尿病患者失水后渴感不明顯,應養(yǎng)成少量多次主動飲水的習慣,但切忌一次飲水過多,造成體內水和電解質紊亂。
喝好早晨第一杯水
夜間睡眠期間,患者未進水也未進食,呼吸、排汗、泌尿等生理活動仍在進行,消耗了許多水份,使血液處于粘稠狀態(tài),所以及早、及時補充水分對防止血液過于粘稠、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以清晨空腹(早餐之前約30分鐘,若吃早餐的同時大量喝水,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喝水最好,晨起第一杯水推薦喝白開水(溫度以自己胃腸舒適為準),而不是淡鹽水。
糖尿病合并腎損害
當糖尿病患者的腎功能有一定代償能力,身體無水腫、胸悶、憋氣等心衰表現時,可以不必嚴格控制飲水量,而一旦發(fā)現患者下肢或顏面部出現了水腫,就必須提高警惕,遵循“量出為入”原則,即每24小時的尿量有多少,患者的每日飲水量(包括進入人體的一切液體)就可以控制在多少,并使飲水量稍少于尿量,這樣有利于盡快消腫。值得注意的是,天氣炎熱或體溫升高時,要在尿量的基礎上加上700毫升左右的不顯性失水量(即呼吸和出汗排出的體液),以便適當補充飲水,防止脫水。
小長假,糖友們外出游玩時也一定要帶足水,隨時飲用淡鹽水,保證體內水份充足,減少因飲水不足而誘發(fā)病情加重,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