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復位手法
一.臥位成角定點復位法
(一)人員:1人即可,不需助手
(二)優(yōu)點:
1.患者平臥,心理平靜,有安全感;
2.頸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時總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
3.由于床面限制,旋轉角度最大不會超過45’,不易失手,不易導致醫(yī)源性損傷。
(三)程序:手力牽引一成角調節(jié)--旋轉復位
1.手力牽引
方法:雙手頜一枕牽引,持續(xù)數分鐘。(利用患者體重作反牽引力)
目的:
(1)頸肌屬橫紋肌(隨意肌),特點是可隨意支配而自由收縮,但易于疲勞。手力持續(xù)牽引之目的是使頸肌產生疲勞,以消除病理性痙攣,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頸椎復位。
(2)持續(xù)牽引,使頸部兩側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動拉伸狀態(tài),整個頸椎各椎體猶如被“肌性小夾板”保護固定,小關節(jié)處于閉鎖穩(wěn)定狀態(tài),不致因復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調節(jié):
成角:
上段(C1-2):略低頭(0-15度)
中段(C3-5):輕度屈頸(15-35度)
(3)下段(C6_7):中度屈頸(35-50度)
3.復位手法:
令患者輕輕自動側向轉頭至最大限度。術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輕輕定位于患椎橫突部(勿須用力按壓或推頂!)另一手扶持下頜,雙手協(xié)調調整屈頸度數,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會感到受力支點),再將下頜繼續(xù)向一側輕巧用力,頓挫旋轉,并向后上方輕輕提拉-下,即可聞及“咔嚓”聲響(拇指下可同時有關節(jié)滑動到位之感覺),復位即告成功。其余患椎可按同法逐--復位矯正。
(四)機理:
1.由于低頭或屈頸,使相應頸椎節(jié)段曲折成角,該部頸肌松馳,失去拉伸力,相應椎體暫時失去保護而處于失穩(wěn)狀態(tài),給該部手法復位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其他不需復位之椎體仍在牽引保護之下,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2.根據患椎所處位置高低,由低頭及屈頸之度數來決定成角落點部位,(椎體高位一低位,屈頸度數小一大),醫(yī)者可根據需要靈活調整選擇。
(五)體會:
1.患者仰臥,平靜放松,有安全感,能較好配合。
2.頸肌放松,術者不需用過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緊張而產生的抵抗,因而患者無痛苦。
3.屈頸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該椎體各關節(jié)處于失穩(wěn)狀態(tài),因而只需輕輕旋轉/提拉,即可復位,符合生物力學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
4.其他體位下(如坐位),某些節(jié)段(如中段)復位較易成功,而某些節(jié)段
(如枕一C1-2,C6-7—T1)則復位往往較難。若欲達完全復位,則常常需用較大力量,并需輔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頂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適,術者也易因用力過猛而失手,若旋轉過度,則可造成損傷,安全系數相對較小。
5.某些坐位復位手法,有時需使頭頸部處于后仰狀態(tài),但若遇有頸
椎間盤突出尤其是有
脊髓一硬膜囊受壓的患者,此種體位下再旋轉頸椎,因椎體后緣剪力過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險性較大。故應視為禁忌體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終均使頸椎處于牽引狀態(tài)下,有利于減輕神經根之壓迫,操作中不會加重癥狀,比較安全。
7.臥位成角定點復位法可根據需要自上而下,對任何--個(或--組)患椎進行準確定位,復位成功率高,患者-般無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傷害。
8.一般情況下,患側在下,先行復位,然后健側同法調整,以求兩側平衡。
9.在進行手法復位時,應把頸椎當作一個整體來調整,而不應僅局限于某一兩個椎體單純進行復位。另外,整個脊柱也應該看成是一個整體,而不應把眼光僅僅局限于頸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節(jié)段來看待。
(附:順便介紹幾種比較流行的手法供參考)
二.拇指推壓旋轉復位法:(以棘突左偏為例)
(一)體位:患者坐位,醫(yī)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傾斜移動。
(二)手法:醫(yī)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頭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頜部,令患者低頭45‘,再將頭向左側傾斜45‘,此時右手順勢將患者下頜部轉向右側,待頭部轉動至最大限度時,醫(yī)者兩手協(xié)調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輕巧之力頓挫旋轉提拉,左手拇指同時稍用力將左偏之棘突向對側推壓,此時即可聞及復位聲響,術畢。
三.肘抱下頜旋轉復位法:(以棘突左偏為例)
(一)體位:患者坐位,醫(yī)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傾斜。
(二)手法:醫(yī)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頭30’,醫(yī)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托住其下頜,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將患者下頜轉向右側,當達到最大限度時,再以一輕巧之力繼續(xù)向右上方頓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時將左偏之棘突向對側推壓,此時即可聞復位聲響,術畢。
四.推頭拉頸側扳法
體位: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者一側。
手法:醫(yī)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對側頸椎,另一手掌壓住患者近側耳顳部,
兩手協(xié)調用力,反向頓挫推-拉(提),聞及響聲,復位成功。
五.臥位搖正法:
(一)體位:分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三種,根據患椎偏移方向,決定取何種臥姿。
(二)手法:醫(yī)者坐于床頭,兩手協(xié)調進行側方或前、后方向擺動頭頸部,完成復位
胸椎復位手法
由于胸廓結構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對后小關節(jié)外,還有肋—椎關節(jié),肋—橫突關節(jié)等,加上肋骨的支撐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穩(wěn)定性大大增強,但各關節(jié)的活動度則較頸、腰椎明顯減小(屬微動關節(jié)),因此由于外傷勞損、風寒濕邪致軟組織炎癥、粘連及體位不良等,一旦導致胸椎椎體偏歪錯位,其復位矯正的難度亦較頸、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經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經鏈(叢)分布范圍廣泛,不但包括軀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臟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節(jié)段病變還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環(huán)等多系統(tǒng)、多臟器的復雜病變,形成所謂“脊柱相關疾病”,容易給臨床診斷工作帶來復雜性和增加治療上的難度。
由此,我們認為,胸椎(及其他節(jié)段椎體)的整脊復位手法乃成為治療許多脊柱相關內臟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屬微動關節(jié),復位難度較大,因此,臨床上,我們常常聯(lián)合采用兩種以上手法,以達到完全復位之目的。在許多情況下,還首先要對明顯疤痕、粘連的組織進行必要的針刀松解,在此基礎上再施以手法復位,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則可明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下面介紹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臥疊掌推按法:
(一)體位:采用頭端挖有窗洞之治療床(洞徑150mm),患者俯臥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墊薄枕,兩臂平放于身體兩側,可使全身肌肉放松。醫(yī)者站于患者頭端(順式),或尾端一側(逆式)。
(二)手法:醫(yī)者雙掌重疊,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與皮膚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氣,然后屏住‘氣,醫(yī)者趁機短促用力,頓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節(jié)奏地自上而下(順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邊推按邊移動手掌。對偏歪錯位之椎體則應作重點按壓。
說明:
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氣后再呼氣,或吸氣后突然
咳嗽呼氣,當呼氣盡時醫(yī)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壓。作者經研究后對此加以改進。即令患者吸氣后憋住氣,再按壓。理由是:我們認為,肺吸足氣后憋住,猶如輪胎打足了氣,才能經受得住外力按壓,且內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匯于背部胸壁(猶輪胎壁),才能達到使胸椎復位之目的。如果呼氣盡再用力按壓,則此時肺被相對壓縮變實,醫(yī)者按壓之外力將很容易沿背部胸壁傳導到胸膜及被壓縮變實之肺臟,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內臟損傷,安全系數較小。
2、掌根與皮膚成60°角時推按較90°垂直下壓復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關節(jié)之關節(jié)面呈冠狀面,前后重疊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傾斜互呈疊瓦狀覆蓋,若垂直下壓,反使錯位之胸椎小關節(jié)面互相緊貼,不利于復位成功。
3、如有牽引床或助手協(xié)助,使椎體關節(jié)處于拉伸展開狀態(tài),則復位效果更好。
二.俯臥反向推按法:
(一)體位:俯臥,雙臂置于體側,醫(yī)者站于床旁一側。
(二)手法:
1.醫(yī)者雙掌根分別置于錯位胸椎兩側相當于小關節(jié)之部位,指尖分別指向頭端與尾端。令患者深吸氣后憋住,醫(yī)者雙掌根與皮膚成60‘角,瞬間用力向(頭側)上方及(尾側)下方反向頓挫按壓,此時可聞后小關節(jié)(也包括胸—肋關節(jié)與肋—椎關節(jié))復位響聲,術畢。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節(jié)奏地向下端按壓,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壓。
三.仰臥對沖法
(一)體位:患者仰臥,雙
手交叉用力抱住雙肩或上臂(起固定肩關節(jié)及保護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醫(yī)者立于患者一側,近患者頭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墊于患者背后需復位之椎體棘突之下;前胸頂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對側肩部,上身前傾,將體重通過前胸及上肢壓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后憋住氣,醫(yī)者通過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彈壓,并與墊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雙手瞬間對沖復位力量,此時即可聞及復位響聲,手下亦有椎體復位之滑動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個胸椎自上而下有節(jié)奏地邊對沖彈壓復位,邊移動背后之空拳,使整個胸椎得到整體調蹩。
(三)說明:
1。此法主要借助于醫(yī)者上身體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彈壓,通過患者上肢的杠桿作用,將下壓力量對稱地由患者雙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錯位椎體,進行鏈式傳導。而墊于患者背部之手作為支點,并形成反作用力,兩手之作用力瞬間交匯于錯位之椎體,即可達到復位之目的。
2、令患者雙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固定肩關節(jié),不讓其滑動,使自由上肢與上肢帶形成一個杠桿整體,便于力之有效傳導,以達到椎體;二是依靠患者雙手用力自我保護,防止醫(yī)者用力下壓時損傷肩關節(jié)而引起疼痛。
3、此法醫(yī)者勞動強度大,比較辛苦,但復位效果確實可靠(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無論對于何種類型、何種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變應萬變也)
四.坐位扳肩法
體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緣(或騎跨于窄條凳上),醫(yī)者站于患者前面,兩腿夾住患者雙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二)手法:醫(yī)者兩手掌分別置于患者兩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復位之患椎,由低頭/彎腰的角度來定點,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醫(yī)者雙手協(xié)調一致地順時針方向轉動患者肩部,待身體旋轉達最大限度時,再用力瞬間頓挫扳旋一下,即可聽到錯位關節(jié)復位聲響,同樣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說明:
1.病變胸椎復位時的定點可由低頭及彎腰度數來決定。一般規(guī)律是:位置越高,彎腰/低頭度數越小;位置越低,彎腰度數越大,并可以肉眼觀察軀體旋轉螺紋與正中線交叉處來定點,同時以拇指觸摸棘上韌帶張力變化來判斷定點。
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場地條件限制。
3、若患者體胖,或醫(yī)者力量較小,可將患者一肩頂于醫(yī)者胸前作為支點,兩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為力點,進行反向扳旋復位。
五.改良膝頂法
體位:患者取坐位。背向醫(yī)者。
手法:醫(yī)者立于患者身后,雙手分別穿過患者兩腋下,手掌鉤抱于兩肩前,患者雙
臂自然下垂,或兩手輕輕對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醫(yī)者右膝頂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氣后屏住氣,醫(yī)者兩手將患者雙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時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頂壓,??陕劶绊懧?,復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