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jīng)絡(luò),驅(qū)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jīng)絡(luò),散寒除濕、調(diào)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中醫(yī)的脾胃其實泛指人體整個消化系統(tǒng),《黃帝內(nèi)經(jīng)》說,“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都需要脾胃化生的飲食水谷精微來營養(yǎng)。
中醫(yī)治療宮寒也是分外治和內(nèi)治,外治就是針灸、拔火罐、推拿、火灸、鹽敷等。用的比較多的是火灸,對于虛寒癥是最合適的?;鹁牟僮髌饋肀容^容易,效果顯著,是治療宮寒的首選!
放血療法主要用于治療氣滯血瘀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身體內(nèi)的瘀血作為病理產(chǎn)物,往往又會造成新的病機變化,使疾病越發(fā)嚴重。這種情況多見于老年人或久病臥床的患者,因此就有針刺放血的必要。
神闕穴采用隔鹽灸法,每次灸5~7壯;其他穴位采用艾炷無瘢痕直接灸法,先將穴位處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麥粒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當病人感到熱痛不可耐受時,更換艾炷,每穴灸5~7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施灸時必須取準穴位,述需囑附病人不可移動體位,以保持穴位的準確。此外,還需使施灸的部位平直,一方面以便艾炷能平放,防止施灸時艾炷滾下,透燙傷皮膚;另一方面,艾條灸及溫針灸寸能使火力集中,熱力深透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