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之在,古哲謂之形神。<練功秘笈)曰:“有形謂之形,無形謂之氣,運有形與無形而會之謂之神。”哲者又云:“形者有為之功,神者無為之德。”古人又云:“靈明知覺之謂神”。清玄散人曰:“神者,變化(陰陽)不測之為神,昭感應(yīng)化者為神,出乎意料者為神,不由思慮智慧而得者為神,拳技斌藝運用自如,依隨自然,不憑思慮所出而制勝者為神。”
韓康伯注曰:“神也者,變化之妙極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則是指萬物變化神奇莫測而無法形容也。
楊澄甫
《靈樞·本神篇)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即男女兩精結(jié)合形成生命時,形成先天之神,后天則依賴水谷之精氣不斷滋養(yǎng),使神生化不息。此處之神,則是生命活動現(xiàn)象的總稱。
神又有廣義的神,即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等?!鹅`樞·本神篇)說:“心藏脈,脈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氣,氣舍魄”,“脾藏營,營舍意”,“腎藏精,精舍志”。
狹義的神,是單指藏于心的神。(靈樞·大惑論)說:“心者,神之舍也。”神是統(tǒng)帥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最高的生命活動,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
以上之說,說明形者,型也,體形也,是形體物質(zhì)。神則是指精神意識,系心之所藏,約略與今之高級神經(jīng)相應(yīng),同時謂“變化之妙極萬物,不可以形詰。”即是說,人是身體與心神共融之共稱,是精神與物質(zhì)之統(tǒng)一體。形中合神,神中合形,心神因身體之形而顯現(xiàn),形體被心神所制御。反映在太極拳方面,對“形”的認識和要求為:“虛靈頂勁,滿身輕利頂頭懸”,“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間中正”,“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含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shù)跻d、松肩沉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zhuǎn)”,“極柔軟,然后極堅剛”,“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等。概括起來有:勢、韻、型、技、著、法六方面。其中勢與韻是形之內(nèi),是謂內(nèi)形。而型、技、著、法是勢韻之外延,是謂外形。外形是形于外之技、著、法之結(jié)構(gòu),內(nèi)形是隱蘊內(nèi)而又延顯于外之運動形態(tài)。內(nèi)形“聚密”之運動形態(tài),連結(jié)外形之“松散”結(jié)構(gòu),合稱為形。
董英杰
而太極拳對于“神”的認識和要求為:“尾間正中神貫頂”,“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qū)使”,“神如捕鼠之貓”,“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意在蓄神”,“神宜內(nèi)斂”,“提起全副精神”,“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神氣鼓蕩,神氣收斂入骨”,“神是君位骨肉臣”,“不用濁力,純以神行”,“達之于神,凝之于耳”,“精敏神巧全在活”,“一志并神凝”,“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懂勁后神而明之,神乎其神”。
內(nèi)之神,恃于內(nèi)而顯于外;外之形,恃于外而系于內(nèi),“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形因韻而近神,謂之神韻;神以勢而制形,謂之形勢。形神相親,形神相生,表里俱濟,相得益彰而不違絲毫也。
陳微明
明代醫(yī)籍(類經(jīng))云:“無形則神無所生,無神則形不可活。”王廷相亦指出:“神必藉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矣。”(西升經(jīng))有云:“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而不能自生,神不得形而不能自成。故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又云:“人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存也。”《管子·內(nèi)業(yè))曰:“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極于地,蟠滿九州,何謂解之?在于心安。”
傅鐘文老師曾說:“有人說太極拳重意不重形,這也只能在鍛煉多年,有了正確的動力定形以后的事。所以太極拳有合規(guī)矩而脫規(guī)矩,脫規(guī)矩而合規(guī)矩的說法。我的看法,形神兼煉,神形兼?zhèn)?,恐怕是一輩子的要求,始終堅持形中寓神,神中合形,神形兼?zhèn)洌@就是所謂‘形莫若就,神莫若和’。當然最后能做到外忘其形而成其形,內(nèi)不知其神而達其神,一切自然而然,則太極登真而臻神明了”。沈壽老師也經(jīng)常告訴我們:所謂神化者,豈復有外于規(guī)矩哉。平時練拳必須嚴格遵循太極拳要領(lǐng),力求姿勢中規(guī)正矩,有不得要領(lǐng)處,立即糾正,只有這樣,才能功深而拳正。如果練拳馬馬虎虎,搖搖擺擺,日久功深而拳越歪。拳無形勢則失綱紀法度,失綱紀法度則心神難以應(yīng)和,失應(yīng)和外必乖于形勢,內(nèi)必悖于神氣,則“終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枉費功夫貽嘆息”矣。
由此可見,古今之哲者都無不例外地持形神兼?zhèn)?、心身一元觀。
(資治通鑒)載有一則范縝反對佛教的故事,說:“縝著神滅論,以為‘形者神之質(zhì),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猶利之于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論出,朝野喧嘩,難之,終不能屈。”在當時重神不重形的輿論環(huán)境里,范縝直陳形為神之本,神為形之用。即人的神識是從有形之體產(chǎn)生的,而形體是聽命于神識的指揮而轉(zhuǎn)換變化的,它完全符合“物質(zhì)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而太極拳正是以這一正確哲學理論為先導,倡導“天人合一”,返本歸真,恢復人之為人之天然本性本能,主張形中寓神,神中合形,神形兼?zhèn)?。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體育項目,任何拳種所無法企及的,這也正是太極拳的可貴之處。
吳鑑泉
“凡形于外者曰象”。《周易·系辭)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可見形即是象,象即是形,合則為形象或象形,變而化之則神在其中也。太極拳“形者神之質(zhì)”的物質(zhì)第一性,就決定了太極拳要“練拳先練形,練功不忘形”。這樣,虛領(lǐng)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立身中正,裹襠護肫,內(nèi)外三合等等關(guān)于“形”的要求,以及保證“形神合一”所必需的松、靜、穩(wěn)、勻、緩、合、連的鍛煉原則就應(yīng)運而生。要是犯禁,違反守則,那就絕對演練不出輕靈飄逸而渾厚沉著的太極風格,功蘊其中、神逸其外的太極功夫。這也就是為什么歷代明智的太極拳家,無不例外地把“形”的鍛煉正確與否,作為其拳派的基本功,不敢掉以輕心而有所忽視。這是因為他們充分認識到“無骨架之形不足以盡顯勢態(tài),形不足俱難得以技藝之功”。他們也從不怕落人“有為”而受人責難和嘰諷。因為太極拳的基本形式就是“有為”的動功。站在學習與修為的角度,第一關(guān)注的應(yīng)該是工夫與“形質(zhì)”,然而這并不影響太極拳的“無為”修練及對于“神”與“天然”的重視。
孫祿堂
傅鐘文老師《太極十三勢及其要點)一文說:“太極拳要點,凡十三個,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靈頂勁、松腰胯、分虛實、,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內(nèi)外相合、意氣相連、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式式均勻。
此十三個要點,在每一動作中,皆要注意。不可一式無此十三個要點之觀念,缺一不可也!請學者留意參合。
太極拳之主體,貴在動靜有常。練時舉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運動之輕重,進退之伸縮,氣息之宏細,顧盼之左右上下,腰頂背腹之俯仰,須知各有常度。不可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輕忽重,忽伸忽縮,忽宏忽細,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勻也。步之高低,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則亦不必過于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則也。
傅鐘文
初學此拳式者,萬不可貪多,每日只宜熟一二式,則易窺其底蘊,多者僅得其皮毛耳!”
傅公是論,對太極拳之“形”是何等的重視,希望習者形有常度而窺太極底蘊,而階及太極之神明。
拳諺說:“形為象,神為魂,意自形生,形隨意轉(zhuǎn)。”又說:“得神者是為大智,得自然者是為大用”。<七部語要)有云:“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恬養(yǎng)神則自安于內(nèi),清虛棲心則不誘于外也”。由此可見太極拳在承認“形者神之質(zhì)”的物質(zhì)第一性的同時,強調(diào)“神者形之用”的精神能動性,尤其重視精神、心理意志的培養(yǎng)和訓練,“獨于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形象”。
楊禹廷
魏·劉邵在(人物志·九徵)中說:“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神精,則窮理盡性”。
王僧虔(筆意贊)的神采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的雖是書法,實質(zhì)上包括太極拳在內(nèi)的中國藝術(shù)的“神采”最終維系著的是自然與精神,“神是超越于有限之形的一種無限自由的境界”。<易經(jīng))曰:“鼓之舞之以盡神”。歷來的太極拳家就是從“舞之蹈之動不休”的“形”中,追求徹底解放的“神”的超然。即“道合神明,神合自然”。正如著名太極拳運動員高佳敏說:“到后來我才明白學習太極拳,形體運動練到一定程度便難再有明顯的進展,接下來就靠內(nèi)涵的提升,即豐富的自我文化修養(yǎng)。太極拳高手比武,事實上是在比試融匯在太極形體運動中的文化內(nèi)質(zhì)。”這段話寄寓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說明人是精神與物質(zhì)的統(tǒng)一體,神中合形,形中寓神。太極修煉(包括文化修養(yǎng))由“向外(形)練”逐漸轉(zhuǎn)化為“向內(nèi)(精、氣、神、意、勁)練”,由“向外修煉”的形象體勢的體驗,進入到“內(nèi)向修煉”的心靈的體驗,所生發(fā)出來的精神,就必然具備了“天然”的生命感。這一種天然,即“自然而然,自本其然,自順天然,乃真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外延。
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導致精神境界的改變,必然也會引起物質(zhì)領(lǐng)域(形)的改變。即精神在形勢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又給予巨大作用于形勢。神形相印,休戚相關(guān),其結(jié)果是,形勢練之成拳,神氣練之得道。身手之有動作,神氣之有運會,一以貫之,內(nèi)外合一,形神合一,從而使太極拳更趨完善,臻登神形相兼,拳我一體的新境界。
正如孫祿堂先生所訓誨:“練太極拳時要從其規(guī)矩,順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內(nèi)不悖于神氣,外而形式之順,邸內(nèi)中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內(nèi)中意氣之中,故見其外,知其內(nèi),誠于內(nèi),形于外,即內(nèi)外合而為一。”亦如莊周所說:“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而這種順應(yīng)自然,內(nèi)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拳我一體的境界就是和諧。太極拳前輩,習慣把人體的小宇宙同天地大宇宙聯(lián)系起來,在自身神形和諧、內(nèi)外和諧的基礎(chǔ)上,追求與自然,與大宇宙的總體和諧。這一種總體的和諧就是“中和”。“中和”的原意是中庸之道?!抖Y記)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電;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項穆曰:“正能合奇,奇不失正,會于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廢和,和亦不可離中。”“規(guī)矩從心,中和為的”,拳達致“中和”,則功臻上乘,“其和氣周匝一身,溶溶然如山云之騰太虛,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水之滿四澤,液’液然如河冰之將解釋。往來上下,百脈通融,被于谷中,暢于四肢,拍拍滿懷都是春,而其象如微醉也”。此時內(nèi)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天人合矣。拳失卻“中和”,則外乖于形勢,內(nèi)悖于神氣,形亂意迷,心神不交,徒勞其形,徒行其功,更莫問收效也,自然萬難人得法門而歸太極。
項穆在(書法雅言·品格)中云:“夫質(zhì)分高下,未必群妙攸歸;功有淺深,詎能美善咸盡。因人而各造其成,就書而分論其等,擅長殊技,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日傍流。并列精鑒,優(yōu)劣定矣。會古通今,不激不厲,規(guī)矩諳練,骨態(tài)清和,眾體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能。此謂大成已集,妙人時中,繼往開來,永垂模軌,一之正宗也。篆隸章草,種種皆知,執(zhí)使轉(zhuǎn)用,優(yōu)優(yōu)合度,數(shù)點眾畫,形質(zhì)頓殊,各字終篇,勢態(tài)迥別,脫胎易骨,變相改觀。猶之世祿鉅室,方寶盈藏,時出具陳,煥驚神目,二之大家也。真行諸體,彼劣此優(yōu),速勁遲工,清秀豐麗,或鼓骨格,或炫標姿,意氣不同,性真悉露。譬之醫(yī)卜相術(shù),聲譽廣馳,本色偏工,藝成獨步,三之名家也。溫而未厲,恭而少安,威而寡夷,清而歉潤,屈伸背響,儼具儀刑,揮灑弛張,恪遵典則。猶之清白舊家,循良子弟,未弦新業(yè),不墜先聲,四之正源也。縱放悍怒,賈巧露鋒,標置狂顛,恣來肆往,引倫蛇掛,頓擬蟆蹲,或枯瘦而產(chǎn)幢巖,或秾肥而汜濫。譬之異卉奇珍,驚時駭俗,山雉片翰如鳳,海鯨一鬣似龍也,斯謂傍流,其居五焉。夫正宗尚矣,大家其博,名家其專乎,正源其謹,傍流其肆乎。欲其博也先專,與其肆也寧謹。由謹而專,自專而博,規(guī)矩通審,志氣和平,寢食不忘,心手無厭,雖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此論雖從神形的角度品評書之品格,將書分為正宗、大家、名家、正源、傍流五晶。然拳藝與書藝相通,借以品鑒拳藝亦甚貼切。時下之正宗、宗師、大師、大家、名家泛濫,武林之太極尤盛,不妨參合對照,看看自己是否是真名士。
董虎嶺
是真名土皆風流。風流者,超逸美妙也,杰出也。馮友蘭先生(三松堂學術(shù)文集)總結(jié)“風流”四條件:“首先真風流的人必有玄心,玄心可以說是超越感,即是超越自我。真風流的人必須無我,無我則個人的禍福成敗乃至死生,都不足以介其意。第二點,真風流的人,必須有洞見。所謂‘洞見’,就是不借推理,專憑直覺,而得來的對于真理的知識。第三點,真風流的人,必須有妙賞。所謂‘妙賞’,就是對于美的深切感覺。第四點,真風流的人必有深情。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雖有情而無我。其情都是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不是為他自己嘆老嗟卑;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他對于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同情,以自己的感情推到萬物,又于萬物中見到他自己的懷抱;他見到客觀的世界,又有甚深的感觸,在此感觸中,主觀客觀,融成一片。表示這種感觸,則即是藝術(shù)的極峰”。但愿太極拳界多點“虛曠為懷”的名土,“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改善胃腸道功能(潤腸通便)、美容(祛黃褐斑)。
健客價: ¥1428輕身減肥,益氣健脾,活血化瘀,寬胸去積。用于單純性肥胖。
健客價: ¥36.5清熱解毒,涼血通脈。用于消除青年臉部痤瘡(俗稱暗瘡)及皮膚濕疹、皮炎等。
健客價: ¥13.7配合全日康J18B型電腦中頻治療儀一起使用。
健客價: ¥39用于病員做檢查、護理、療養(yǎng)。
健客價: ¥2099配合全日康J18B型電腦中頻治療儀一起使用。
健客價: ¥39減肥塑身,調(diào)節(jié)血脂。
健客價: ¥1398原裝全日康中頻治療儀J18A型號專用圓形電極片(60mm),治療儀附件,需配合主機使用。
健客價: ¥39茶湯飲品,本產(chǎn)品不能替代藥品。
健客價: ¥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