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間質(zhì)性腎炎(AIN)是急性腎損傷的常見原因。已知的AIN病因有:藥物(最常見)、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數(shù)患者原因不明。AIN的典型表現(xiàn)為超敏反應,如皮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發(fā)熱。
組織學特征為嚴重腎間質(zhì)炎性細胞浸潤,主要是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少數(shù)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傳統(tǒng)治療方法有:停用致病藥物和類固醇治療。糖皮質(zhì)激素依賴性、復發(fā)性AIN是AIN治療的重要挑戰(zhàn)。本文病例顯示,靶向作用于T細胞的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也可顯著改變疾病進程。
病例資料
患者女,43歲,雙相障礙、丙肝、藥物濫用和牛皮癬既往史,2014年7月因惡心、嘔吐、腹瀉和急性腎損傷(血肌酐1170μmol/l)4天入院。腎超聲顯示,腎臟大小正常,無腎積水。傳染性、惡性腫瘤檢查陰性,病史和毒理學檢查未檢出違禁藥物。血清學檢查:C3水平偏低(0.63,[參考范圍0.79-1.52]),C4水平正常,抗中性粒細胞細胞質(zhì)抗體陽性(10.8,[參考范圍<3.5])??购丝贵w1.1(參考值≤1.0),抗DNA抗體正常。不滿足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臨床診斷標準。
診斷為急性腎損傷,腎活檢顯示AIN,淋巴細胞浸潤為主(圖1a和c)。免疫熒光檢查顯示12個腎小球;系膜染色:IgA(1+)、IgM(弱陽性),C3(1+)、κ(弱陽性)和λ(弱陽性-1+),IgG染色陰性。電子顯微鏡顯示腎間質(zhì)細胞異質(zhì)性浸潤(淋巴細胞和少量漿細胞),伴腎小管細胞急性退化性病變—刷狀緣改變。少量粗粒狀電子致密物沉積,非典型免疫沉積物。電子顯微鏡檢查結果符合間質(zhì)性腎炎診斷,未見ANCA血管炎或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相關性腎小球病變。
導致AIN的病因尚不清楚,給予血液透析和激素脈沖治療(500mg,IV,持續(xù)3天,隨后改為65mg/d,口服)。無葡萄膜炎病變。因病情無改善,添加霉酚酸酯,500mg,tid。除血液透析依賴外其他較好,因患者無明確的病因學基礎,且她耐受治療良好,治療時間長于平常治療時間。再次性腎臟超聲檢查,腎臟大小和回聲無改變。首次入院4個月后行重復腎活檢。
第二次腎活檢結果與第一次十分相似:細胞浸潤和少量瘢痕。C3、C4補體水平恢復正常,ANCA檢測2次為陰性,核抗原抗體陰性,抗DNAAB正常,血清IgG正常。因細胞進入主要以T細胞為主,給予特異性抗T細胞治療。2014年11月29日-12月9日共輸注兔ATG600mg(10mg/kg),注射8次。
ATG治療2個月后無需血液透析治療,血肌酐持續(xù)下降,且在10個月最后一次輸注ATG時達到最低點。血肌酐穩(wěn)定在140μmol/l左右。服用藥物有:潑尼松15mg/d,霉酚酸酯720mg,bid。為了確定是否存在持續(xù)的彌漫性進行性炎癥,其余的腎功能損傷(需要額外的治療干預),完成ATG輸注后16個月行第三次腎活組織,顯示腎間質(zhì)淋巴細胞塊狀浸潤,免疫組化檢查T淋巴細胞密度顯著降低(圖1b和d)(表1)。大量T輔助細胞,少量T抑制細胞,血漿細胞較少,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在腎間質(zhì)高度浸潤,無明顯自然殺傷細胞。ATG治療后,T輔助細胞、T抑制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水平顯著降低。
AIN的主要治療目的是阻止炎癥反應,臨床常用糖皮質(zhì)激素,但其有效性尚具爭議。AIN被假定為主要由T細胞驅動的免疫介導的病癥。因此,使用皮質(zhì)類固醇的免疫抑制方案是AIN的常用治療??紤]到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的普遍表達,皮質(zhì)類固醇通過中斷信號轉導途徑中的多個步驟來發(fā)揮其抗炎作用。
糖皮質(zhì)激素可激活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直接或間接調(diào)節(jié)靶基因轉錄,繼而抑制抗原呈遞、細胞因子的分泌和淋巴細胞增殖。類固醇反應較差者可加入霉酚酸酯治療。霉酚酸酯可抑制嘌呤合成限速酶,發(fā)揮免疫抑制作用,從而降低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增殖并減少抗體分泌。ATG是靶向作用于人胸腺細胞,免疫應答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可能的主要機制是ATG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細胞耗竭。
本例患者使用類固醇和霉酚酸酯治療的有效性較小。但給予ATG治療后,腎間質(zhì)T淋巴細胞密度減少80%,腎功能大幅度、持續(xù)改善,可停用血液透析。
患者ATG治療期間臨床無顯著不良反應,但血液學檢查顯示,循環(huán)淋巴細胞數(shù)降低56%(1.221-0.54×109/L)。
本文是首例報道急性間質(zhì)性腎炎患者接受ATG治療療效顯著的病例,最近一次(2016年8月4日)血肌酐水平為125μmol/l。如果超聲未見慢性病變,應行重復腎活檢以確定特異性治療的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