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這個紀念日的確立充分體現(xiàn)了自殺已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一大難題。目前的干預措施主要有精神心理學和精神藥理學兩大方面:精神心理干預包括多種預防和治療措施,如篩查、精神教育、危機干預和特殊精神治療等;精神藥理學干預包括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等,主要靶向原發(fā)精神疾病。電驚厥治療因具有很強的抗自殺療效,被用來治療嚴重抑郁和有自殺傾向的患者。
服用抗抑郁藥在極少情況下會誘發(fā)激越和自殺意圖,主要集中在兒童或青少年患者,多出現(xiàn)在初始治療或增加劑量時。而長期服用某些精神藥物則會降低自殺風險,如鋰劑和氯氮平。
印度學者T.S.SathyanarayanaRao針對降低自殺風險的相關治療進行綜述,發(fā)表于IndianJounalPsychiatry。以下是具體內容。
傳統(tǒng)治療
有強烈的自殺意圖通常被認為是臨床急癥,常需要住院治療。但由于需要患者暫停家庭及工作生活、多名護理人員陪同以及較多的花費,多數(shù)情況下,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不可能立即實現(xiàn),或者根本實現(xiàn)不了。那么有何替代措施呢?最常見的治療時院外抗抑郁藥治療,或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以快速控制焦慮、躁動等癥狀??梢耘c患者簽訂協(xié)議,使患者在遇到困難時自行聯(lián)系精神治療小組而不是自我傷害。同時要求患者家屬自行分發(fā)藥物,并密切關注患者。
老藥新用
最近研究表明,氯胺酮具有抗抑郁和抗自殺作用。在亞麻醉劑量下,氯胺酮可以快速起效。一項急診室中的小型研究發(fā)現(xiàn),氯胺酮的抗自殺作用甚至可以在治療后40分鐘起效。
多項研究證實氯胺酮具有抗自殺作用,Bartoli等的系統(tǒng)評價中對這些研究進行分析,納入了5項臨床試驗(n=99),這些試驗評估了在目前有自殺意念患者中單次靜脈注射(iv)氯胺酮后4小時或之內的結果,其中兩項試驗是在急診室進行的。兩次試驗給予氯胺酮靜脈推注(0.2mg/kg;n=63),另外三次給予氯胺酮靜脈輸注(0.5mg/kg;n=36)。分析發(fā)現(xiàn),單次靜脈注射氯胺酮與患者的自殺意念大幅減少有關,且在治療4小時內觀察到的效果顯著。但是,由于這項META分析的研究數(shù)量和樣本數(shù)量很少,特別是亞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而且納入研究的設計存在缺陷(缺少對照組),因此,分析結果的說服力不強。
氯胺酮的抗自殺效果無法凌駕于其抗抑郁療效之上,因此推測抗自殺作用主要是由于抑郁癥狀得以控制,而對于無抑郁癥狀的患者,其療效甚微。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對全體患者有效。單獨和重復劑量的靜脈注射氯胺酮的開放性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即使對于難治性抑郁癥患者,氯胺酮也會降低自殺風險,療效可持續(xù)幾天到一周。如果在用氯胺酮初始衰減后再次出現(xiàn)自殺風險,則可能需要反復給予氯胺酮以維持抗自殺作用。而短療效可能是有利的,因為在治療間歇可以酌情采用其他精神藥理學和心理社會干預。
未來研究方向
大多數(shù)關于使用氯胺酮作為抗抑郁藥的研究都集中在靜脈注射途徑上,但該藥物也可通過口服,舌下,經(jīng)粘膜,鼻內,皮下和口服途徑給藥。有研究表明,氯胺酮通過霧化器給藥也是可行的。未來的研究應該注意其口服和皮下給藥的抗抑郁和抗自殺療效,這兩種給藥方式也是常規(guī)臨床實踐中最安全和最方便的給藥方法。
自殺行為并非只在嚴重抑郁發(fā)作的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它也可能發(fā)生在患有人格障礙的患者,或者突然暴露于嚴重壓力患者中。因此,有必要進行相關研究以確定亞麻醉劑氯胺酮是否對這些患者有抗自殺作用。
如果亞麻醉劑量氯胺酮最終進入主流精神病學,成為抑郁癥和自殺風險的緊急干預措施,屆時精神病學家和精神病學研究生將需要接受氯胺酮給藥的培訓和特權,如同當初電驚厥治療的發(fā)展。目前,雖然我們對氯胺酮的了解有所增多,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