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首大火的歌曲《生僻字》,看后讓人懷疑人生。一首歌一半歌詞不認識!感覺語文白學了!高手自在民間,小編今天就讓大家集中見一群“高手”。
有沒有被難到,
但這對于中醫(yī)人來說卻是必須掌握的,
下面請做好心理準備,
一大波中醫(yī)藥生僻字正向你襲來。
中醫(yī)藥版《生僻字》
策劃/監(jiān)制:譚利國
作曲:陳柯宇
填詞:趙惠峰、張軼歐
演唱:張凌云
阝勹
廴匚
千年中華的才智
五行陰陽詮釋那生命的虛實
給后世以福祉
答問靈素的緣賜
一方一術(shù)仁心秉持
天人合一感念源悠長
岐黃道業(yè)萬古流芳
國醫(yī)奇術(shù)妙手除痛瘡
瘰疬瘛瘲癥瘕痏瘍
Wu食飧饗饔
Wu額頦頜頷
Wu血衃衄衉
彖爻
莨菪薺苨菝葜葶藶
蘿艻蕪菁茳芏茯苓
日晡燠暍肉瞤齛齧
榅桲硇砂赤瓟靰鞡
蓇葖蒟蒻躑躅竹籜
沒藥不瘳郄腧濡芤
萆薢蛤蚧霜薤分蘗
萵苣蘡薁癰疽肩髃
秦艽枸櫞栝樓豨薟
怵惕惴惴天癸橐龠
膏肓腠理悁悒怢栗
怔忡愊臆鋒鑱鍉鈹
千年中華的才智
五行陰陽詮釋那生命的虛實
給后世以福祉
答問靈素的緣賜
一方一術(shù)仁心秉持
望聞問切的默契
理法方藥神奇
天地人的心在這里渾如太極
更有辨治的含義
亦真亦善美境如詩
……
沉疴力拔縱危瀾也不懼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故成醫(yī)
來來來,學霸版的
學霸版
【注釋】
[1]瘰疬: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疬,統(tǒng)稱瘰疬
[2]瘛瘲:<中醫(yī)>指痙攣的癥狀。
[3]癥瘕:癥瘕為腹中結(jié)塊的病。堅硬不移動,痛有定處為“癥”;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為“瘕”。
[4]痏:1.瘢痕;2.針刺的刺數(shù);3.穴位;4.瘡瘍。
[5]瘍:1.瘡。2.潰爛。
[6]飧:晚飯。
[7]饗:1.用酒食款待人。也泛指對人提供某些東西。古又同“享”。
[8]饔:熟食,有時專指早飯。
[9]頦:由承漿穴以下至下頜骨下緣的部位。俗稱下巴或下巴頦、下巴骨。
[10]頜:構(gòu)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上部叫上頜,下部叫下頜。
[11]頷:下巴。
[12]衃:凝聚的血。
[13]衄:1.鼻孔出血。也泛指五官和肌膚等出血。2.損傷;挫敗。
[14]衉:古同“喀”,嘔,吐。
[15]彖爻:即爻彖,1.指《周易》中的爻辭和彖辭。2.借指八卦。
[16]莨菪:又名天仙子,味苦辛,性溫,大毒,歸心肝、胃經(jīng)。功效:解痙止痛,安心定癇,主治脘腹疼痛,風濕痹,痛風蟲牙痛,跌打傷痛,喘嗽不止,瀉痢脫肛,癲狂,驚癇,癰腫瘡毒。
[17]薺苨:又名地參,味甘,性寒。歸肺、脾經(jīng)。功效:潤燥化痰,清熱解毒。
[18]菝葜:俗稱金剛刺。菝葜出自《名醫(yī)別錄》:菝葜,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功效主治:祛風濕、利小便、消腫毒、止痛。常用于消化道惡性腫瘤,有改善癥狀的作用。主治筋骨酸痛、肌肉麻木、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
[19]葶藶:又名:葶藶子,味辛、苦,性大寒。歸肺、膀胱經(jīng)。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臟病水腫。
[20]蘿艻:即羅勒,又叫九層塔。
[21]蕪菁:蕪菁的種子,蕪菁子具有養(yǎng)肝明目,行氣利水,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青盲目暗,黃疸便結(jié),小便不利,癥積,瘡疽,面?。
在新疆,維吾爾語稱恰麻古,是維吾爾藥中藥食兩用、保肺壯身之佳品。新疆各民族人民,尤其是長壽老人視蕪菁為真主賜給他們的保肺壯身之佳品。
[22]茳芏:俗稱:咸草、咸水草、三角茳芏、大甲藺、苑里藺、淡水草席草、龍須草,為禾本目、莎草科、莎草屬的植物。
[23]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24]日晡:中醫(yī)常見日晡潮熱,下午3~5時(即申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晡潮熱,常見于陽明腑實證,故亦稱陽明潮熱。
[25]燠暍:指傷暑,中暑。
[26]肉瞤:肉瞤筋惕是一種疾病名,是筋惕肉瞤的別稱,指的是體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動,出自于《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
[27]齛齧:咬,噬嚙。《禮記·曲禮上》“效犬者左牽之”漢鄭玄注:“犬齛嚙人,右手當禁備之。”陸德明釋文:“齛本亦作噬,常世反。”
[28]榅桲:別名,木梨。味甘、酸、性溫。功效:祛濕解暑,舒筋活絡。用于傷暑,嘔吐,腹瀉,消化不良,關(guān)節(jié)疼痛,腓腸肌痙攣。記載于《本草拾遺》。
[29]硇砂:味咸、苦、辛,性溫。歸肝、脾、胃經(jīng)。功效:消積軟堅,化腐生肌,祛痰,利尿。
[30]赤瓟:赤咚瓟,雄花序總狀、圓錐狀、近頭狀或傘房狀;苞片較小,全緣。
[31]靰鞡:靰鞡草亦稱烏拉草,屬莎草科多年生灰綠色草本植物。舊時俗語:“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這是三種東北的特產(chǎn),前兩樣一是珍稀藥材,一是名貴毛皮,靰鞡草則是植物。
[32]蓇葖:1.一種果實。成熟時果皮在一面裂開。如芍藥的果實。2.骨朵。
[33]蒟蒻:即魔芋,味辛,性寒。有毒。功效:消腫散結(jié),解毒止痛。用于腫瘤,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外用治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34]躑躅: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同踟躇。
[35]竹籜:筍殼。
[36]沒藥: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jīng)。功效:散瘀定痛,消腫生肌。主治: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病癥的治療。
[37]不瘳:疾病不愈。
[38]郄:郄穴,孔穴。中醫(yī)針灸名詞。指體內(nèi)氣血聚會于空隙處的重要穴位。見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卷三。
[39]腧:腧穴,也叫穴位、氣穴。人體臟腑、經(jīng)絡的活動機能聚結(jié)于體表的一些特殊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穴等。醫(yī)生通過對一定穴位進行針、灸、按摩等,可以調(diào)整人體機能,治療疾病。
[40]濡:濡脈,脈象名。脈象浮而細軟,輕按可得,重按反不明顯?!睹}經(jīng)》:“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41]芤:芤脈,脈象名。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即寬大而中間有空虛感的脈搏。中醫(yī)學脈象之一。重按時中間無而兩邊有的脈搏,好似手指按蔥管的感覺。
[42]萆薢:味苦,性平。歸腎、胃經(jīng)。功效:利濕去濁,祛風除痹。主治: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guān)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
[43]蛤蚧:味咸,性平。歸肺、腎經(jīng)。功效: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
[44]霜薤:經(jīng)霜的薤。指白薤。薤白,味甘,性溫。歸肝、胃經(jīng)。功效: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45]分蘗:小麥、水稻等在地下或近地面的莖基部發(fā)生分枝。能抽穗結(jié)實的叫有效分蘗,不能抽穗的叫無效分蘗。
[46]萵苣:萵苣味甘、性涼、能通乳汁,利小便,消食,醒酒,不筋骨,潔牙齒,除口氣??芍涡”愠酀?,短少,尿血等。
[47]蘡薁:味酸、甘、澀,性平。功效:生津止渴。主暑月傷津口干。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用于肝炎,闌尾炎,乳腺炎,肺膿瘍,多發(fā)性膿腫,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外用治瘡瘍腫毒,中耳炎,蛇蟲咬傷。
[48]癰疽:癰疽,發(fā)生于體表、四肢、內(nèi)臟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是一種毒瘡。癰發(fā)于肌肉,紅腫高大,多屬于陽癥,疽發(fā)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屬于陰癥。
[49]肩髃:是人體腧穴之一,屬于手陽明大腸經(jīng),出自《靈樞·經(jīng)別》。此腧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有疏經(jīng)通絡,理氣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癮疹等病癥。
[50]秦艽:味辛、苦,性平。歸胃、肝、膽經(jīng)。功效: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用于筋脈拘攣,骨節(jié)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fā)熱。
[51]枸櫞:又稱香櫞,其干片有清香氣,味略苦而微甜,性溫,無毒。理氣降逆;寬胸化痰。主胸腹?jié)M悶;脅肋脹痛;咳嗽痰多。用于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噫氣,痰多咳嗽。
[52]栝樓:即瓜蔞,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jīng)。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潤腸通便。果實入藥稱全栝樓、栝樓皮,種子入藥稱栝樓仁,塊根入藥稱天花粉。
[53]豨薟:豨薟草,味辛、苦,性寒。歸肝、腎經(jīng)。功效:祛風濕,利關(guān)節(jié),解毒。
[54]怵惕:恐懼警惕,《廣雅》:怵惕,恐懼也。
[55]惴惴:形容發(fā)愁害怕的樣子。
[56]天癸:1.即元陰,腎精。促進生殖功能的一種物質(zhì)。癸,五行中屬陰水?!端貑?middot;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2.專指月經(jīng)。
[57]橐龠: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道德經(jīng)》第五章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夺t(yī)貫·內(nèi)經(jīng)十二官·形景圖說》指出:“肺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龠。”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diào)節(jié)氣機的功能。
[58]膏肓:我國古代醫(yī)學名稱;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肓”。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
[59]腠理:即肌肉和皮膚的紋理。腠,指肌肉的紋理,又稱肌腠,即肌纖維間的空隙;理指皮膚的紋理,即皮膚之間的縫隙。
[60]悁悒:亦作“悁邑”。憂郁
[61]怢栗:病狀名。指振寒戰(zhàn)栗。《素問·風論》:“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王冰注:“怢栗,卒振寒貌。”張景岳注:“寒熱交作則振寒,故為怢栗不食。”
[62]怔忡:為病名,首見于《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中“驚者,心卒動而不寧也;悸者,心跳動而怕驚也;怔忡者,心中躁動不安,惕惕然后人將捕之也”,是心悸的一種,是指多因久病體虛、心臟受損導致氣血、陰陽虧虛,或邪毒、痰飲、瘀血阻滯心脈,日久導致心失濡養(yǎng),心脈不暢,從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種病證,常和驚悸合并稱為心悸。
[63]愊臆:1.亦作“愊億”。亦作“愊憶”。亦作“愊抑”。憤怒、悲傷、憂愁之氣郁結(jié)胸中。2.形容聲音的悲哀。3.忠誠。
[64]鋒:鋒針,針具名。九針之一。今稱三棱針?!鹅`樞·九針論》:"鋒針,取法于絮針。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是一種體呈圓柱,針尖鋒利,三面有刃的針具。用于淺刺出血,治療熱病、癰腫及經(jīng)絡痼痹等疾患。
[65]鑱:鑱針,古代九針之一。針的頭部膨大而末端銳利。用于淺刺,治療熱病、皮膚病。
[66]鍉:鍉針,古針具名,九針之一?!鹅`樞·九針論》:“鍉針,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又稱推針,是通過對經(jīng)絡穴位的皮膚表面進行按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67]鈹:鈹針,古針具名,九針之一。鈹針,亦稱(钅非)針、鈹?shù)丁︶??!鹅`樞·九針論》:“鈹針,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是形如寶劍,兩面有刃的針具。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癰疽,排出膿血。
看完這些生僻字
不得不說中國漢字的偉大
它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jié)晶
不管它們是否生僻
我們都應該認真的了解
深刻的認識它
正是這些漢字的記載
祖國幾千年來寶貴的醫(yī)學
才能得以傳承下來
所以說想更好的讀懂
并學習好祖國的醫(yī)學
就要好好下功夫
要用一種更加專業(yè)嚴謹?shù)膽B(tài)度
去琢磨研究
清熱利濕,利膽排石。用于濕熱蘊毒、腑氣不通所致的脅痛、膽脹,癥見脅肋脹痛、發(fā)熱、尿黃、大便不通;膽囊炎、膽石癥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0降氣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風寒入肺,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悶,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氣管炎咳嗽。
健客價: ¥25補脾健胃,利濕止瀉。用于脾胃虛弱,飲食不消,或瀉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價: ¥18透竅消腫,祛風退熱。用于慢性鼻竇炎、鼻炎及鼻塞頭痛,濁涕臭氣,嗅覺失靈等。
健客價: ¥17.9舒肝理氣,散郁調(diào)經(jīng)。用于肝氣不舒的兩脅疼痛,胸腹脹悶,月經(jīng)不調(diào),頭痛目眩,心煩意亂,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氣滯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黃褐斑)。
健客價: ¥45健脾和胃,平肝殺蟲。用于脾弱肝滯,面黃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價: ¥24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熱咳嗽,痰多,色黃黏稠,胸悶口干。
健客價: ¥16收斂止瀉,解毒消食。用于濕熱泄瀉,傷食泄瀉。
健客價: ¥22煎藥
健客價: ¥148益氣養(yǎng)陰,培補脾腎。用于氣陰兩虛,脾腎不足所致的乏力氣短,自汗盜汗,口干咽燥,頭暈耳鳴等癥。
健客價: ¥548辛涼透表,宣肺止咳,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發(fā)熱惡寒,頭痛咳嗽,咽喉腫痛。
健客價: ¥35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跌撲腫痛。
健客價: ¥248滋腎養(yǎng)肝。用于肝腎陰虧的眩暈、耳鳴、目澀畏光、視物昏花。
健客價: ¥38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用于肺胃熱盛所致的痤瘡,粉刺,口舌生瘡,胃火牙痛,咽喉腫痛,目赤,便秘,尿黃赤。
健客價: ¥45解熱鎮(zhèn)痛。用于感冒引起的頭痛,發(fā)熱,鼻塞,流涕,咽痛。
健客價: ¥8用于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消化不良、腸炎和小兒腹瀉。
健客價: ¥7.9用于預防和治療壞血病以及各種急、慢性傳染疾病以增強機體抵抗力,病后恢復期、創(chuàng)傷愈合期以及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2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癥見不思飲食,噯腐酸臭、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10.5疏肝理氣,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轉(zhuǎn)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健客價: ¥10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于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5用于預防和治療維生素B6缺乏癥,如脂溢性皮炎、唇干裂。也可用于減輕妊娠嘔吐。
健客價: ¥3益氣行滯,活血解毒,利濕消斑,驅(qū)風止癢。用于白癜風。
健客價: ¥13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用于急性支氣管炎痰熱壅肺的咳嗽、痰多、口干、便秘等癥。
健客價: ¥8用于治療腸道和腸外阿米巴?。ㄈ绨⒚装透文撃[、胸膜阿米巴病等)。還可用于治療陰道滴蟲病、小袋蟲病和皮膚利什曼病、麥地那龍線蟲感染等。目前還廣泛用于厭氧菌感染的治療。
健客價: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