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穴功法之精源于《黃帝內經(jīng)·靈樞經(jīng)》之九針十二原第一所以又稱十二原穴功。所指十二原穴為:肺之原穴—太淵。腎之原穴—太溪。肝之原穴—太沖。心之原穴—太陵。脾之原穴—太白。以上五個原穴各有兩個,(左右手或左右足各一個)共有十個穴位。膏之原穴為鳩尾。肓之原穴為氣海。穴位名為七個,穴位個數(shù)為十二個。故統(tǒng)稱為十二原穴,也稱為五臟十二原。本功還涉及到的重要穴位有:頭頂?shù)陌贂?,雙手掌心的勞宮穴,雙腳底的涌泉穴,以及會陰穴、神闕穴、及命門穴。
功法總綱:凝神松靜立,拍點十二原。中脈三貫氣,五氣朝神闕。控手默念咒,靈待自悟訣。
第一步:凝神松靜立
雙腳平行分立,與肩同寬。上身正直,含胸收小腹,頭微勾,兩眼平視。慢慢地把神光收回來,收到身體里邊,全身內照,檢查自己是否處于松靜狀態(tài)。深呼吸一至三口氣,意念暗示自己進入練功狀態(tài),稍待片刻。
第二步:拍點十二原
按陰陽五行的相生順序,拍打或點按十二原穴。順序為:太淵——太溪——太沖——太白——鳩尾——氣海。若取點穴,以旋點為好。男子每穴點七下,要默數(shù)數(shù)字。先點左穴,后點右穴,如太淵穴,先用右手中指點按左手的太淵穴,再用左手中指點按右手的太淵穴。女子則每穴點六下。也要數(shù)數(shù)字。與男子相反,先點右穴,再點左穴。鳩尾穴和氣海穴,則由雙手中指相觸,同時點穴。男子先逆時針旋點七下,在順時針旋點七下。女子則先順后逆,各旋點六下。如取坐勢,則輕輕閉上眼睛,可改為內視或內守十二原穴。也要數(shù)數(shù)字。順序相同。
第三步:中脈三貫氣
雙手捧氣貫頂,回廉,輕輕閉上雙眼。雙手沿體前正中緩緩下行,行至小腹,向兩邊拉開,置于身體兩側。
沿身體中心,從頭至腳,意想貫氣三遍。貫氣過程中,注意體會百會穴,大腦前額,會陰穴,及腳底涌泉穴之感覺。
第四步:五氣朝神闕
意想腳底之氣變成蓮花,停片刻,意想蓮花上移,至會陰處,兩朵合為一朵。片刻,再上升到肚臍高度,停在腹內。停在神闕穴與命門穴連線之中點處。然后,可以在下面兩個方法中選擇一種:(1)意觀雙腳底有紫色之氣,雙手掌心有紅色之氣,頭頂百會穴處有金黃色之氣,從這五處源源會聚到肚臍神闕穴處,加到腹內那朵想象出的蓮花上。使蓮花閃閃發(fā)光。(2)觀想五臟之五原穴,太淵,太溪,太沖,太陵,太白分別有白、紫(黑)、青、紅、黃五色氣或五色光。會聚到肚臍里并加到腹內觀想出的蓮花上。使蓮花閃閃發(fā)光。
第五步:控手默念咒
再捧氣灌頂,并按子午訣控手。男子左手掐午即大拇指掐中指指尖,置于鳩尾穴才,手指不觸身體,呼吸精氣內守神,積精全神路路通。修德得道握陰陽,練功功成定成功。
第六步:靈待自悟決
盡量做到恬淡虛無,四大皆空。靈靜的等待氣功效應或反應出現(xiàn)。要進入一種惶惶惚惚,渺渺冥冥的狀態(tài),在一種靈靜的心態(tài)中,注意琢磨口訣的意境。用意識去體會口訣的境界?;蛘甙芽谠E當成詩,象詩人一樣,進入到詩的境界之中。
第七步:收功
意識領先,告訴自己要收功了,按發(fā)功順序,拍打十二原穴,隨意拍打一下身體,雙手合掌,深呼吸三次,吸氣時雙手使勁推,呼氣時全身放松,然后搓手,發(fā)熱后,搓臉,搓頭36下。再雙手虎口相交,手掌相迭,掌心對準肚臍,左手在下放在腹部上,男子先意想有氣從肚臍開始,從小到大,繞肚臍逆時針旋轉36圈,再從大到小順時針旋轉36圈,意想氣進入肚臍深處。最后雙手拉開的同時,告訴自己:收功完畢!女子則與男子相反:右手掌在下,旋轉時先順后逆,其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