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產時為了保證母親和孩子的安全,經常需要做會陰側切。由于會陰部容易受到惡露、尿液、糞便的污染,一部分寶媽會發(fā)生會陰部側切傷口感染,造成局部腫脹、疼痛、無法行走,甚至坐臥不安。
此時,很多醫(yī)生會為患者選擇高錳酸鉀坐浴,該方法的應用已有數十年歷史,但患者依從性往往并不理想。原因是產婦本來已經疼痛難忍,還要去擺姿勢坐浴,局部縫線繃得更緊,使治療感染的過程非常痛苦。其實,從現代傷口治療學的角度說,這些做法并不妥當。
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其水溶液具有殺菌作用,特別對肛管及會陰部的細菌有良好的殺滅效果。坐浴屬于浸浴療法,浸浴時間通常為十分鐘到一個小時。能夠通過浸泡和長時間的接觸,使消毒劑有效地殺滅皮膚表面和傷口深處的細菌。因此在感染傷口治療中應用廣泛。很多婦科醫(yī)生和肛腸科醫(yī)生會建議患者用濃度為1:5000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每天三次坐浴殺菌。
但在實際應用中,高錳酸鉀在水中溶解速度較慢,必須完全溶解以后才能夠使用。否則會在局部形成高濃度,容易因為強氧化而造成皮膚損傷。另外,配制濃度1:5000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如果配制偏差很大,濃度過低,會造成殺菌力不夠,濃度過高又會造成皮膚損害,燒出一個“紫屁股”。
具體到產婦,在產后第一周更是不建議坐浴。原因是產后子宮下垂,宮頸口接近陰道口,而且關閉不全。當進行坐浴時,有液體返流入宮腔的風險。產后1周內,側切傷口處在炎癥水腫期,下蹲時傷口會被拉緊,誘發(fā)明顯疼痛。如果傷口愈合不良,在坐浴時甚至造成傷口裂開。因此沒有特殊情況,在產后第一周內不應坐浴。而且,由于產后會陰部的感染是逐漸發(fā)生的,癥狀一般在一周時達到高峰。所以,真正發(fā)生感染、需要啟動坐浴時,往往已超過產后一周。
那么,什么方法能夠替代高錳酸鉀坐浴呢?
現代治療提倡治“未”病。既然產后側切傷口容易污染,有感染可能,就盡量采取措施,預防發(fā)生。
首先,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研究表明,清水沖洗對于減少病原微生物在人傷口上的數量非常有效。因此,當術后傷口沒有明顯疼痛時,為了預防感染,建議僅用清潔的流動水直接沖洗,就可以達到預防感染的作用。水最好是經過加熱,溫度適宜,所以通常建議使用帶加熱功能的潔身器。用輕柔的力量,每次被惡露污染后都進行沖洗,減少惡露對傷口的污染時間,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如果術后傷口出現了疼痛,活動時加重,可能是感染先兆。此時可啟用消毒劑,現在北醫(yī)三院傷口治療中心多使用第七代季銨鹽,在傷口表面清潔后,直接噴涂。這樣既能有效殺滅傷口表面的細菌,又能持續(xù)抑菌8小時~12小時,還能夠滲透進皮膚,起到殺滅深部組織里細菌的作用。而且對皮膚軟組織刺激小,還因含有殼聚糖,能促進傷口愈合。
對于有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傷口容易感染的產婦,我們建議每次常規(guī)沖洗清潔后,都使用無刺激的消毒劑噴傷口表面,持續(xù)1周,預防感染。
如果術后傷口疼痛嚴重,造成坐臥不安,甚至不敢運動;有時還伴有發(fā)熱,局部分泌物增多,傷口出現紅腫,甚至裂開。這些現象表明傷口愈合不良,大概率是發(fā)生了感染。應根據傷口情況,酌情做感染引流,拆除感染縫線,必要時給予抗生素治療。通常需要兩三天才能夠逐步緩解癥狀。為了提高療效,感染嚴重者在產后七天,還可以應用中藥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