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后的出血性轉化是一種棘手的并發(fā)癥。此前小編曾整理過一篇相關文章——《腦梗死后出血性轉化:危險因素及防治》,回顧了出血性轉化的危險因素和防治要點。近日,CurrTreatOptionsNeurol雜志也針對這一問題發(fā)表了文章,主要聚焦于臨床實用的治療方案,一起來看看。
大約10%~15%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會發(fā)生出血性轉化,并且會對患者的預后及此后的治療方案造成影響。出血性轉化的治療是很復雜的,不過隨著研究數(shù)據(jù)的積累,目前已有一些統(tǒng)一的臨床方法可以減輕人們對于出血性轉化的恐懼。
出血性腦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
HI-1型:沿梗死邊緣的小的點狀出血
HI-2型:梗死區(qū)內(nèi)片狀出血,無占位效應
腦實質出血(ParenchymalHematoma,PH)
PH-1型:有血腫形成,占位效應輕,小于梗死面積的30%
PH-2型:血腫超過梗死面積的30%,有明顯占位效應以及遠離梗死區(qū)的出血
治療指征
對于臨床醫(yī)生而言,確定是否對缺血性卒中后出血性轉化患者進行逆轉抗凝頗具挑戰(zhàn)。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能有一系列的抗凝指征,如心房顫動、機械瓣膜、高凝狀態(tài)或靜脈血栓栓塞,并且并非所有這些情況逆轉抗凝后血栓形成并發(fā)癥風險都是相同的。
由于逆轉抗凝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醫(yī)生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當明智一些,充分權衡逆轉抗凝的獲益與風險。因此,對于那些臨床惡化可能是由于出血引起的,以及無癥狀的PH型出血性轉化患者,逆轉抗凝以防止血腫擴大可能是合理的。否則,應當密切監(jiān)測患者情況,維持患者的抗凝狀態(tài),并監(jiān)測抗凝水平和CT掃描以確保出血的穩(wěn)定。
一般原則
缺血性腦卒中后出血性轉化的一般治療原則與自發(fā)性顱內(nèi)出血患者類似。然而,根據(jù)患者出血的嚴重程度和癥狀,也有一些特別值得考慮的地方。
發(fā)生出血性轉化的患者大多數(shù)已經(jīng)身處醫(yī)療保健機構,因此通??梢粤⒓传@得醫(yī)療資源,包括氣道和心血管的支持。而早期對出血性轉化的繼發(fā)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化進行檢測同樣是重要的,這強調了在卒中中心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重要性。出血性轉化高風險的患者,或其他需要密切監(jiān)測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化的患者,應當在卒中中心接受監(jiān)測。
一旦影像學檢查確認了出血性轉化,則必須要確定是否在患者管理中進行變動。在溶栓后24小時的影像學檢查中查出了HI-1或HI-2型出血性轉化,但沒有任何相關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改變的患者,可能不需要緊急改變管理措施,但需要對這些患者的血壓進行更為密切的檢測,并且還需要延遲開始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
另一方面,PH-1或PH-2型出血性轉化,伴或不伴相關癥狀,均有早期血腫擴大的風險。對于此類患者,首先應確定是否存在任何醫(yī)源性、獲得性或先天性止凝血功能異常,并對其進行嚴格管理。在這一人群中,溶栓藥物和抗凝藥物是最常見的考慮因素。應當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但除非患者需要接受神經(jīng)外科手術,否則沒有進行逆轉抗凝的證據(jù)。另外,僅對正在使用阿司匹林或ADP抑制劑的患者考慮血小板輸注。目前沒有證據(jù)證實有用于預防血栓形成的逆轉藥物。
具體管理措施
顱內(nèi)壓管理
除上述問題之外,出血性轉化的一般管理與自發(fā)性腦出血大致相同。在顱內(nèi)壓管理方面,基本原則可以借用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相關指南,包括將床頭抬高30°,輕度鎮(zhèn)靜,并避免任何可能使頸靜脈收縮的外力。急性顱內(nèi)壓升高可以用甘露醇或高張鹽水處理。
對于因腦室內(nèi)出血(IVH)引起的腦積水,需要考慮腦室引流。對于后顱窩出血、顱內(nèi)壓升高的患者,應當進行手術清除血腫。幕上出血的患者,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或去骨瓣減壓術。對于需要手術的患者,應當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以避免出現(xiàn)不良預后。
血壓的管理
血壓管理是急性腦出血患者護理的另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血壓升高與更大的血腫擴張、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惡化、死亡和依賴有關。對于這一人群,將收縮壓降至140mmHg可能是一個合理的目標。
不過,對于出血性轉化的患者而言,血壓的管理更具挑戰(zhàn)。仍未通過藥物溶栓和機械取栓完成血運重建的患者,以及需要進一步降壓以管理其腦出血的患者,都可能會有額外缺血的風險。為了能夠讓足夠的血液輸送至腦部的缺血區(qū)域,同時防止血腫擴張和神經(jīng)功能惡化,目標血壓頗具爭議。對于實現(xiàn)了完全血管再通的出血性轉化患者,可以考慮以140mmHg作為收縮壓目標,而對于未完成血管再通的患者,可以考慮160mmHg的目標。
凝血功能障礙的逆轉
扭轉出血性轉化患者的抗凝問題是治療的基石。然而與原發(fā)性腦出血相比,出血性轉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礙逆轉相關數(shù)據(jù)仍然缺乏。對于出血性轉化患者而言,存在一種風險,即如果卒中主要事件是血栓形成所導致,那么積極地逆轉凝血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更高的復發(fā)性血栓形成風險。
華法林相關出血性轉化
一旦做出了逆轉華法林抗凝作用的決定,則控制INR是重中之重。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不能在4小時內(nèi)把INR值校正到1.3以下,血腫擴大的風險將超過2倍。雖然單獨的維生素K有助于降低INR,但想要將INR降至1.4以下可能需要長達24小時的時間。因此有研究推薦維生素K與其他方案聯(lián)合使用,而靜脈給藥起效時間短并且更有助于增加生物利用度,使用也比較便利。
新鮮冷凍血漿(FFP)以前是治療維生素K拮抗劑相關腦出血的主要手段,但降低INR的起效時間可能超過30小時,這限制了其在VKA相關腦出血中的療效。此外,血型匹配和解凍還需要額外的時間,高血容量的管理措施還可能導致肺水腫等并發(fā)癥。相比之下,凝血酶原復合物濃縮物(PCC)要優(yōu)于FFP,可以快速逆轉INR,同時不需要解凍,不涉及血容量過載或輸血反應的風險;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FFP相似。
重組因子VIIa(rFVIIa)也是一種止血方案,但其血栓形成率高達12.8%~24%,特別是動脈血栓形成,因此不推薦。
直接口服抗凝藥相關出血性轉化
在非瓣膜性房顫和靜脈血栓栓塞中,直接口服抗凝劑(DOAC)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由于其腦出血風險較低而頗受歡迎。直接Xa因子抑制劑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但目前這些抗凝劑的逆轉作用相關研究仍然有限,目前建議使用IV因子PCC可以提供較為理想的凝血參數(shù)。由于Xa因子抑制劑具有相對較短的半衰期,范圍從5至15小時不等,因此確定最近的給藥時間是必需的。如果出血性轉化發(fā)生在藥物暴露的3~5個半衰期內(nèi),則應當給予IV因子PCC。
2015年10月,美國FDA批準了伊達珠單抗(Idarucizumab)用于逆轉達比加群的抗凝效果,成為達比加群最特異、最快的逆轉劑。使用時應當考慮到最近的給藥時間來指導治療,潛在的并發(fā)癥包括輸注部位反應和血栓形成。對于除達比加群以外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劑相關腦出血,應當使用IV因子PCC。
肝素和類肝素相關的出血性轉化
魚精蛋白可以用于療肝素引起的出血。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為60至90分鐘,而魚精蛋白的半衰期僅為7分鐘,因此使用時應當考慮到治療前2至3小時內(nèi)輸注的肝素量。低分子肝素(LMWH)方面,雖然沒有針對LMWH的特異性逆轉劑,但魚精蛋白由于可以改善止血能力,因此也可以使用。如果魚精蛋白存在禁忌,則可以給予rFVIIa。
溶栓相關的出血性轉化
rt-PA的半衰期非常短,但它對凝血級聯(lián)的影響可能長達24小時或更久。用冷沉淀物代替纖維蛋白原是治療的重點。10U冷沉淀物可以使纖維蛋白原水平增加50~80mg/dL,醫(yī)生可以啟動經(jīng)驗性冷沉淀物治療,并且如果需要,可以基于纖維蛋白原水平給予另外的冷沉淀物治療。
此外,有限的證據(jù)支持其他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輸注在逆轉rt-PA相關凝血障礙的療效。此外,可以考慮用抗纖維蛋白溶解劑,如氨基己酸進行治療。不過在一項研究中,接受血小板輸注的患者更可能發(fā)生血腫擴張,因此該研究反對給rt-PA相關性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輸注血小板。由于缺乏相應證據(jù),治療方案有一定的變動余地。
其他治療
由于血腦屏障的早期破壞是出血性轉化的預測因素,因此穩(wěn)定血腦屏障、維持其完整性的藥物有助于降低出血性轉化的風險,并且可以在疾病治療中起到作用。然而,此類藥物仍然處于研究階段,在研究證明其安全性和功效之前暫不用于臨床實踐。
出血性轉化后抗栓治療的啟動時機
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48小時內(nèi)開始抗血小板治療,與復發(fā)性缺血事件風險的降低有關。然而,對于發(fā)生出血性轉化的患者而言,抗凝的啟動時機仍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自發(fā)性腦出血后抗血小板治療與血腫擴大風險無關。因此,根據(jù)患者出血的程度和穩(wěn)定性,在2~7天內(nèi)開始抗血小板治療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針對急性心源性卒中的7項薈萃分析均顯示,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發(fā)生出血性轉化的風險增加(2.5%vs0.7%),而在心源性卒中患者中,早期復發(fā)性卒中的風險在3%~5%之間。因此,對于需要長期抗凝以預防卒中,但沒有早期抗凝的強烈指征(無機械瓣膜或心臟血栓)的患者,根據(jù)腦梗死面積和出血性轉化的嚴重程度,在缺血性卒中發(fā)生后2~6周內(nèi)開始抗凝是合理的。
小結
出血性轉化的治療包括一系列復雜問題,如血壓控制、凝血功能障礙的逆轉和顱內(nèi)壓升高等并發(fā)癥的控制。未來的研究應當聚焦于確定需要治療的適應證,以及使用適當?shù)姆€(wěn)態(tài)方案,以有效地逆轉不同的抗凝劑和溶栓藥物的作用,從而改善患者出血性轉化的預后。
1.改善由于慢性動脈閉塞癥引起的潰瘍、肢痛、冷感及間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癥狀。 2.預防腦梗死復發(fā)(心源性腦梗死除外)。
健客價: ¥30適用于腦梗死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腦動脈硬化癥等。
健客價: ¥30適用于腦梗死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腦動脈硬化癥等。
健客價: ¥72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腦供血不足、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引起的腦梗死。
健客價: ¥9.9活血通絡、益氣養(yǎng)陰。用于輕中度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缺血性中風中經(jīng)絡)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癥狀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肢體感覺減退或消失等用于血栓性脈管炎的毒熱證。
健客價: ¥35改善由于慢性動脈閉塞癥引起的潰瘍、肢痛、冷感及間歇跛行等癥狀;用于預防腦梗死后的復發(fā)(心源性腦梗死除外)。
健客價: ¥351.用于改善冠心病的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輔助治療。 2.亦可用于改善腦梗死、腦出血等引起的腦缺氧癥狀。
健客價: ¥221.用于改善冠心病的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輔助治療。 2.亦可用于改善腦梗死、腦出血等引起的腦缺氧癥狀。
健客價: ¥32用于改善冠心病的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輔助治療。亦可用于改善腦梗死、腦出血等引起的腦缺氧癥狀。
健客價: ¥36改善慢性動脈硬化性閉塞癥引起的慢性潰瘍、疼痛、發(fā)冷及間歇性跛行等癥狀;預防腦梗死復發(fā)(心源性腦梗死除外)。
健客價: ¥39活血化瘀通絡。用于瘀血阻絡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風、半身不遂、舌強語蹇;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腦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3活血化瘀通絡。用于瘀血阻絡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風、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腦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25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阻絡之中風中經(jīng)絡,癥見半身偏癱、肢體麻木、語言蹇澀;及血脈瘀阻所致的胸痹,癥見胸痛、痛有定處、胸肋滿悶;腦梗死及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16行氣活血,化瘀通脈。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頭痛、眩暈、胸痛、心悸;冠心病心絞痛、多發(fā)性腦梗死見上述癥候者。
健客價: ¥60活血通絡,熄風化痰。用于中風中經(jīng)絡,風痰淤血痹阻脈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語言蹇塞;腦梗死急性期、恢復早期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6活血通絡,熄風化痰。用于中風中經(jīng)絡,風痰淤血痹阻脈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腦梗死急性期、恢復早期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5活血化瘀通絡,用于瘀血阻絡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風、半身不遂、舌強語蹇;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腦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37活血化瘀通絡。用于瘀血阻絡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風、半身不遂、舌強語蹇;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腦梗死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54.5本品適用于各類伴有鏡下血尿和高凝狀態(tài)的腎小球疾病,如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早期尿毒癥以及冠心病、腦梗死、脈管炎等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8適用于各類伴有鏡下血尿和高凝狀態(tài)的腎小球疾病,如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早期尿毒癥以及冠心病、腦梗死、脈管炎等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5.5適用于各類伴有鏡下血尿和高凝狀態(tài)的腎小球疾病,如腎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早期尿毒癥以及冠心痛、腦梗死、脈管炎等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5.5邁之靈片:1.各種原因所致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后綜合癥。癥狀如:下肢腫脹、痙攣、瘙癢、灼熱、麻木、疼痛、疲勞沉重感、皮膚色素沉著、郁血性皮炎、潰瘍及精索靜脈曲張引起的腫痛等。2.各種原因所致的軟組織腫脹、靜脈性水腫。癥狀如:各類外傷、創(chuàng)傷、燒燙傷、各種手術后以及腫瘤等所致的肢體水腫和組織腫脹。3.痔靜脈曲張引起的內(nèi)、外痔急性發(fā)作癥狀。癥狀如:肛門潮濕、瘙癢
健客價: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