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養(yǎng)物質中,骨骼健康離不開維生素和鈣,而最近的關注點聚焦它們的癌癥預防功能,特別是結直腸癌。
人體需要的維生素D一般來自食物或暴露于陽光下的皮膚合成,在體內可經多步驟代謝成為1.25-(OH)2-D并調節(jié)鈣穩(wěn)態(tài)。以往有臨床前研究提示維生素D和鈣具有抗腫瘤功效,可能的機制包括誘導細胞分化和凋亡以及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增殖。
然而,來自人群觀察性研究的證據(jù)容易受到偏倚和混雜因素的影響,在因果關系上缺乏明確的指向。
為了填補證據(jù)的空白,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研究者曾開展過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VitaminD/CalciumPolypPreventionStudy)。研究對象為45~75歲的參與者,基線去除所有結直腸腺瘤,給予維生素D3(1000IU)和/或碳酸鈣(含1200mg元素鈣)服用3~5年。
令人以外的是,該研究發(fā)現(xiàn)補充維生素D3或鈣劑并沒有減少結直腸腺瘤復發(fā)風險,也沒有證據(jù)顯示其在亞組中有預防作用,只提示可能使低BMI參與者的風險降低。
那么,維生素D3或鈣劑補充到底能不能預防結直腸腺瘤?或許這一問題能在分子和基因層面找到答案。維生素信號通路相關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與循環(huán)的25(OH)D水平相關。
研究者在前期工作中探索了41個備選SNP是否對維生素補充后循環(huán)25(OH)D水平的增加有影響。近期,JAMAOncology雜志發(fā)表了進一步研究,在維生素D3或鈣劑補充影響結直腸腺瘤復發(fā)方面對這41個SNP進行了分析。
研究內容
本次的研究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中檢驗了41個候選SNP,這項臨床試驗從美國11個臨床中心納入2259名參與者。入組標準包括近期診斷為結直腸腺瘤但經結腸鏡切除后無腺瘤存留。
該臨床試驗的治療階段在2013年8月結束,自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分析數(shù)據(jù)。主要分析的結局是隨訪中出現(xiàn)≥1個腺瘤或進展期腺瘤(直徑≥1cm,絨毛狀腺瘤,高級別異型性或癌)。
所有名參與者中,非西班牙裔白種人1702名(男性1101,平均年齡58.1歲),完成了試驗且有基因型數(shù)據(jù)可供分析。
連鎖不平衡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不同維生素D受體基因型的影響下,維生素D3補充僅對進展期結直腸腺瘤(不是所有腺瘤)風險有影響,主要是2個VDRSNP(rs7968585和rs731236)。
對于rs7968585,AA型占26%(n=436),維生素D3補充能減少64%的風險,絕對風險下降9.3%;而G或GG型占74%(n=1251),維生素D3補充使風險增加41%,絕度風險增加3.4%。
未發(fā)現(xiàn)鈣劑補充和基因型之間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
結語
該研究結果提示,維生素D3補充在部分進展期結直腸癌腺瘤中可能有預防作用,這種獲益由于維生素D受體基因型的不同而存在變化。也就是所,服用維生素D的“好消息”是對進展期腺瘤有預防作用,“壞消息”是可能獲益的人比較少。
對于想要謀求腺瘤預防效果的人群,醫(yī)生暫時還不能貿然給予維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在的研究證據(jù)還不夠強,即便在分子層面,SNP也只是基因個體化差異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很多干擾因素有待查證。
在精準醫(yī)學背景下,腫瘤的預防也需要更加個體化。未來的研究需要深入理解結直腸癌發(fā)生的復雜機制,以確定維生素D到底有沒有預防作用,預防作用的大小,以及在哪些人群中有預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