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細菌性肝膿腫
摘要:細菌性肝膿腫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肝內化膿性感染,亦稱化膿性肝膿腫。肝臟由于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并通過膽道豐富的血供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強大的吞噬作用
細菌性肝膿腫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肝內化膿性感染,亦稱化膿性肝膿腫。肝臟由于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并通過膽道豐富的血供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強大的吞噬作用,可以殺滅入侵的細菌并阻止其生長,因而細菌性肝膿腫并不經常發(fā)生。當人體抵抗力弱時,入侵的化膿性細菌會引起肝臟感染而形成膿腫。引起細菌性肝膿腫最常見的致病菌在成人為大腸埃希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
及時治療發(fā)現并治療細菌性肝膿腫對疾病的預后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見的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方案。
在治療原發(fā)病灶的同時,使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療法來控制炎癥,促使膿腫吸收自愈。由于細菌性肝膿腫病人中毒癥狀嚴重,全身狀況差,故在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時,應積極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給予維生素B、C、K,必要時可反復多次輸入小劑量新鮮紅細胞、血漿和免疫
球蛋白,以糾正低蛋白血癥,改善
肝功能。主張有計劃地聯(lián)合應用抗生素,如先選用對需氧菌和厭氧菌均有效的藥物,待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再選用敏感抗生素。多發(fā)性小膿腫經全身抗生素治療不能控制時,可考慮在肝動脈或門靜脈內置管滴注抗生素。
2、B超或CT引導下穿刺
B超或CT引導下經皮穿刺抽膿或置管引流術適用于單個較大的膿腫,在B超或CT引導下以粗針行膿腔穿刺沖洗或者置入引流導管,,置入導管后可引流或定時沖洗,至膿腔小于1.5厘米時可拔除。
3、手術療法
?。?)膿腫切開引流術在靜脈應用抗生素的同時,對有手術指征的病人應積極進行膿腫切開引流術,常用的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經腹腔切開引流術;腹膜外膿腫切開引流術;后側膿腫切開引流術。
?。?)肝葉切除術適用于:①病程長的慢性厚壁膿腫,用切開膿腫引流的方式,難以使膿腔塌陷,長期殘留死腔,創(chuàng)口經久不愈者;②肝膿腫切開引流后,留有竇道長期不愈合,流膿不斷,不能自愈者;③合并某肝段膽管結石,肝內因反復感染導致組織破壞、萎縮,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④肝左外葉多發(fā)膿腫致使肝組織嚴重破壞者。肝葉切除治療肝膿腫應注意術中避免炎性感染擴散到術野或腹腔,特別對于肝斷面的處理要細致妥善,術野的引流要通暢,一旦局部感染,將導致肝斷面出現膽瘺、出血等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