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使用幼兒孤獨癥篩查量表(M-CHAT)來篩選并評估2-9歲的患兒,將患兒按照1:1隨機分配到普通治療或是父母輔助干預組。主導訓練的非專業(yè)人士為經過10天培訓的健康行業(yè)工作者,培訓包括講座、角色扮演等。治療訓練使用家庭傾向使用的語言,患兒家長需要在訓練之間每天與患兒訓練30分鐘并作好記錄。
在訓練中,訓練者與陪同的一位家長及患兒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本干預療法的首要目的是增加家長對患兒交流的同步反應,并減少家長的過度指令。其次,研究者希望患兒的溝通技巧能夠通過動作范例、熟悉的重復話語等技巧得以提升。研究者在治療8個月時使用自閉癥雙向溝通量表,通過匿名錄音盲法分析來評估患兒溝通的提升程度。
8個月的治療后,父母輔助干預療法組中家長與患兒交流的同步性(確認或加強患兒的關注點,想法等),與患兒主動發(fā)起的交流次數(shù)高于普通治療組,與在英國本療法的結論相同;但雙方共同關注某事物的時間降低了,這與英國治療組相反。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教育習慣、文化等差異有關。
研究者同樣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本研究中主導訓練的非專業(yè)人士對孤獨癥干預訓練有很高的熱情,而且經過專業(yè)人士的培訓。而且本研究的樣本沒有偏遠地區(qū)的患兒。研究者認為在其他情況,如果訓練者能力不足或家長對治療的依從性不高,想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是一種挑戰(zhàn)。
本文為低收入國家孤獨癥患兒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干預方法??紤]到我國資源不均等的問題,同樣的方法可能在我國低收入地區(qū)適用。治療前應該對訓練者應該對家長進行充分的教育,以保證治療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