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云:“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何為春分?
春分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排名第四,是我國古代最早被確定的節(jié)氣之一。先秦時期,我國已有了四季之分。《尚書·堯典》記有“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個節(jié)氣名稱,分別代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fā)聲;三候始電。”動物學家認為,“玄鳥”在這里指的是燕子,燕子是“春分”來、“秋分”去的候鳥。雷鳴之后再過五日,看見閃電。
一候玄烏至,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
二候雷始發(fā)聲,春天陽氣生發(fā)的聲音,陽氣在奮力沖破陰氣的阻擾,隆隆有聲。
三候始電,在春分的最后五天,陽氣更盛,下雨時天空打雷并會發(fā)出閃電。
春祭
春祭作為最早被確定的節(jié)氣之一,“春分”既是節(jié)氣,也是節(jié)日,有一系列的祭祀慶典。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據(jù)學者考證,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祭日的儀式非常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情,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昨、車撰、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
春分雜說
海棠泛彩
海棠歷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蘇軾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詩句,川端康成也寫過“凌晨四點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其中西府海棠尤為上品,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染,開后逐漸變?yōu)榉凵?,如曉天明霞,美不可言?/p>
木蘭紛落
木蘭樹多直且高,先花后葉,花發(fā)于端。王維《辛夷塢》寫得頗得其神:“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古樂府有《木蘭詩》,近代林語堂也將《京華煙云》中的女主角起名為木蘭,人如其花,外柔內(nèi)剛,典雅瀟灑。
忙放紙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春分一到,地氣也升騰起來,自然是最適合放風箏的季節(jié)。野外清新的空氣與明媚的陽光都是很好的自然療愈力,跑跑停停也可以很好地鍛煉身體。
《春分日》
徐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xù)云。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春分是春半,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涩F(xiàn)如今即使在南方,也依舊是裊裊垂柳風,吹著點點回塘雨。
春分后,岸柳青青,鶯飛草長,油菜花香。王安石曾有名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此時南北半球晝夜相等
春分,也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jié)
此時春水綠波,春風和煦,春花爛漫
詩人說:春風十里,不如你
春分養(yǎng)生
睡眠:定時睡眠、定量用餐,保持好心情。
專家指出,春分節(jié)氣,人體陽氣處于明顯上升狀態(tài),血液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中醫(yī)養(yǎng)生原理很多來源于道教的中庸之道,養(yǎng)生講究“瀉實、補虛”,注重的就是平衡。
天氣變暖,可以慢慢恢復晨練,最好的方法是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當然仍然要當心多變的天氣,注意增減衣服,保持心情愉快,特別要防過怒,因為陽氣上升最容易導致的就是肝氣過旺。定時睡眠、定量用餐、勞逸結(jié)合,以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
飲食:忌大寒、大熱,多吃時令蔬菜。
春分時節(jié),在膳食上,總的原則是禁忌大熱、大寒的飲食,保持寒熱均衡。春分時節(jié)容易患濕熱類疾病,所以春分后的養(yǎng)生,特別是飲食上要以祛濕除熱為主。
飲食清淡是前提,很多地方入春有喝湯的習慣,一定要注意不能喝過于油膩的湯,可以多喝點綠豆湯、紅豆湯,或者喝點綠茶和花茶等,這樣可以防止體內(nèi)積熱。冬天很流行的羊肉、狗肉、火鍋等要少吃,以免積熱化火、生瘡長癤,這個時候上火很容易形成“寒包火”,溫熱毒邪容易侵犯肺部,比單純上火更難對付也更傷身。
保健:常按揉合谷,太沖兩穴。
按摩相關(guān)的穴位可以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比如,按揉合谷、太沖兩穴,可以有效調(diào)理精神疾患。合谷穴是大腸經(jīng)的總開關(guān),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另外,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zhì)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則要禁忌。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太沖穴是肝經(jīng)上的第一個要穴,揉太沖穴可以給心臟供血,只要把這個總開關(guān)打通了,整個肝經(jīng)的氣血都會旺盛。取太沖穴時,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沖穴位于足背側(cè),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指、次指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即是太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