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打人的境界有三
下乘,不擇手段。一般習武者,氣質未換,故實戰(zhàn)格斗時,必然是無限制的不擇手段的打,挖眼、咬人等法當用得用,非如此沒有取勝的機會。
中乘,功力技巧。當一個人習武有得,身體氣質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別人打你,你接、閃自如,若他來無限制的亂打,他就更沒有機會,如捕風捉影,你打對手如十二磅鐵錘擊來,勁力、技巧高于一般人,這時搭手人飛或接手人糜,功力技巧起制勝作用。
上乘,神遇游刃。在一般人看來極危急的事,卻能從容應對,無不如志。實戰(zhàn)格斗時,立于中和,合于道,行于仁,能傷而不傷,輕描淡寫就制服對手。如孫存周先生,打人如提筆插花,剎那間制人神魂。
太極規(guī)矩方圓,只為一氣流行。平日打拳養(yǎng)“浩然之氣”,等到大事來臨方能靜運無慌。
凡大事面前有靜氣者,反映出他平生的修煉。大事且能以靜制動,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靜氣”決不是柔弱,比如韓信胯下之辱,看客們無不哈哈大笑或為之鳴不平,而韓信卻無所謂,這得具有多大的勇氣才能平心為之。
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不是放棄,不是觀望,不是無奈,不是等待,而是一種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是冷靜觀察刻苦思索的過程,是鎮(zhèn)定自如沉著應對的意志,是從容不迫永不言敗的信念。諸葛亮給他兒子寫信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一生的體會。細細品味,'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一個人的靜氣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靜氣需要修養(yǎng),需要自己去歷練和積累,靜氣是每個人后天成長的產物,所以,同練太極,卻有高有低。
航天英雄楊利偉,在航天飛行的整個過程中心率始終在每分鐘70次左右,絕對稱得上心如止水。在飛船里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萬眾矚目、全球媒體關注的情況下,要保證200多次各種各樣的操作實現(xiàn)零失誤,對于常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楊利偉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時練習一樣鎮(zhèn)定從容。載譽歸來時,面對記者他吐露真情:經過十幾年如一日不厭其煩的刻苦訓練,不斷積累經驗,普通人也能完成這樣的操作。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驚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為心里沒底,也就是沒有駕馭大事的能力和本領。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平日練拳,就是為了手中有糧,內有功夫。通過反復練習去體悟沉心靜氣之妙,我們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長才干,克服未知的恐慌。
練拳也是為了養(yǎng)正氣。真正的太極者之所以能靜運無慌,是因為始終不卑不亢,安于自守,從容正道,正所謂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這才是一個光明磊落者的氣概和風度。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達觀境界。
總之,你有靜氣,風度自來。太極修行,始終是“靜”字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