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一位太極拳愛好者交流,他告訴我“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他打拳現在只用意不用力,結果是身體緊張、力在身上。這樣理解很有普遍性,誤導了很多人,單純以為不用力就可以了,不知道“意念”也是引起緊張的重要原因。
問題在于怎樣“用力”,我們常規(guī)模式是,腦子一想,肢體隨著指令做動作,力的大小方向一定是受意識控制。這種“意-力”模式的好處就是直接,準確、方向性強,但缺點是整體性、協(xié)調性差,受力肌肉緊張,產生力點。不論你怎么不用力,只要你還是處于這種“意-力”運動模式,當外力來時就會反射性的出力,非丟即頂。
那太極拳是怎樣用力的呢,"內三合"可以作為一個過渡,"內三合"雖源于形意拳,但已成為各家約定俗成的最帶有共性的概念。在“意-力”模式中,增加“心、氣”,即:
“心—意、意—氣、氣一力”。
三個誤區(qū)需以注意:
1.混淆心與意不同(先天、后天)。
2.用意不是加強,而是減少(有意無意是真意)。
3.氣非呼吸之氣(是心靜、長期練功自然產生的氣)。
心與意合,即不是原來的心,也不是原來的意;
意與氣合,即不是原來的意,也不是原來的氣;
氣與力合,即不是原來的氣,也不是原來的力。
用意不用力,即不是原來的意,也不是原來的力。字雖沒變,內涵全變了。
內三合即是內容,也是方法,讓我們從靜中入手,注重心、意、氣的練習,自然產出太極勁。
順便說一句,內三合有了,外三合就容易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