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胯”的重要性,知道胯要“活”,它是人體一身的核心,重中之重。我們知道可以通過面壁蹲墻功甚至通過“抖大桿”等方式來增加胯的運動幅度,使其變得靈活無阻滯??杌睿瑒t一身活,上連脊柱,下接兩腿,身法步法皆賴于此。但還不夠,我們不但要做到“胯活”,還要做到“胯彈”,用胯根“大筋”帶動胯部崩彈,使整體瞬間加速,這才是“身法、步法”得以深化的核心關鍵。我們看家里的貓、狗,其受驚時反應之快,完全超越一般的肌肉反應,用勢如閃電來形容,一點不為過,這是因為它們天生將連接關節(jié)的大筋作為了主要的發(fā)勁機構,所以動作是崩彈式的,速度必然快,且連續(xù)性非常強!
練拳時,除了要強調(diào)“胯”的橫向崩彈,同時也要注重胯的縱向運動,稱之為“坐胯”。拳練到一定程度,講究橫向勁力與縱向勁力的交替,也就是“螺旋勁力”。橫勁易學,縱勁難練,此時需要做到縱向“撐拔”,“拉脊與抽胯”是關鍵。我們可以借助內(nèi)臟上提,使胯與腿骨肩抽開縫隙,令胯根大筋縱方向拉緊,“坐胯”時,則可以身借胯勁,胯借身勢,一起往下運動,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力,稱之為“千斤墜”。習之日久,整個身體都能夠縱向撐拔,產(chǎn)生縱向的崩彈勁力,此時身體的彈簧就已經(jīng)具備,是形成身體整體顫勁的基本條件,而“提胯、坐胯”是關鍵!
人體要能夠更好的發(fā)勁,至少得具備幾個要素:
1、胯要能彈,不是單純的擰轉(zhuǎn)。
2、背要能竄,背部肌肉跟骨骼的一種分離狀。
3、肩要能夾,肩不夾,則身勁散,無法形成合勁,前提是,肩縫。
有云“功夫在背”,背為人體最大最寬之處,毫無懸念,所蘊含的勁力也是最大的。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從背上看出來,背活并且能崩彈旋裹,如同變形金剛般的根據(jù)需要展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是為活、整!背的力學構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們開發(fā)好了,背必然活力無限,潛能盡數(shù)發(fā)揮。我們在練習熊膀時,將胯、肩的擰裹崩彈,肋的折合,脊的旋擰,肩的壓彈充分表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龍身”!所謂“身備五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體軀干,我們只有將背脊盤好,才可以將這把弓的威力表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