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天氣逐漸轉(zhuǎn)涼。尤其早晚溫差較大,許多人還不適應(yīng),加上頻繁脫換衣服,很容易感冒。如果你穿得夠多還是
怕冷,可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xiàn),五個穴位讓你的身體暖起來。
大椎穴
屬于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同時如果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癲癇,頸椎病,治療取穴大椎也是首選,都是在治療寒涼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療寒涼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選穴位。
施灸方法:大椎穴位,可以使用
艾灸罐,插兩根艾條;每次施灸10-20分鐘。以自己適應(yīng)為度,可以逐漸延長施灸時間。
神闕穴
在臍窩正中,該穴位于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主治疾?。褐酗L(fēng)虛脫,四肢厥冷,尸厥,風(fēng)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神闕是氣和,氣舍,氣具之穴,是任脈在此會和,此穴為任脈上部經(jīng)脈氣血的重要來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溝通上下之功效。
施灸方法:可以用艾條懸灸神闕,灸神闕有溝通上下之功效聯(lián)系任脈之上下。
而且灸神闕還可以治療胃腸疾病,婦科疾病,生殖系統(tǒng)和
泌尿系統(tǒng)的疾病,所以陽虛體質(zhì)灸神闕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就是灸了神闕可以打通任脈。
足三里
足三里是個強(qiáng)身健體的萬能穴,長壽穴。古今許多醫(yī)家都對此穴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說法。
這個“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條熏灼穴位,使該處的皮膚起水皰,又稱其為“灸花,灸瘡”。這水皰老流水,可以及時把脾胃的寒濕祛除,“常不干”因此而來。
有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qiáng)消化能力。
施灸方法:足三里是以溫和灸為主,盡量不要發(fā)生灸瘡。用艾條和艾灸罐都可以。
命門
補(bǔ)腎壯陽灸命門,人體生命之門,先天之氣蘊(yùn)藏所在,人體生化的來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
臨床上,命門火衰(見命門火衰證)主要表現(xiàn)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陽痿,
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舌質(zhì)淡,脈沉遲等虛寒之象。
所以要長灸命門和大椎可提高督脈之陽氣,大椎和命門艾灸,補(bǔ)足督脈元陰元陽,補(bǔ)命門,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響。
灸命門給各臟器的生理活動起到溫煦,生發(fā)和推動作用,故灸命門是推動生命之火。
施灸方法: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姿勢,命門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dāng)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qiáng)烈的壓痛感。
可以用艾條懸灸或艾灸罐溫灸,也可以在腎俞的部位在加兩外艾灸罐。艾灸時間20-30分鐘。
涌泉穴
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jīng)的首穴。
主治:神經(jīng)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癥、腎臟病等。
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后的復(fù)原、穴道
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f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