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都是潦草地待上幾天,轉(zhuǎn)眼就又要離開。
收拾行李的時候,媽媽總有拿不完的東西,想要塞進我的行李箱。
最近的一次,在我臨走前,我媽提前三天就開始準備,列了長長一個清單,上面寫著的全是要我回北京時一起帶上的東西。
大到一年四季的衣物,小到牙膏牙刷這些日用品,還有在火車上吃的零食,面包牛奶、水果飲料,甚至,還特意烤了三個紅薯。
直到離開家前的最后十分鐘,她還從柜子里拿出一大包口罩來,強行塞進了我的背包里。嘴里念叨著,“北京霧霾嚴重,出門一定要記得戴口罩”。
盡管我無數(shù)次地強調(diào),這些東西在北京都買得到,千里迢迢地從家里帶去,只會徒增旅途的勞累;可爸媽每次還是會把所有行李箱都塞得滿滿當當,方才作罷。
有時候真的感覺,越是在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上,父母對我們越是愛得那么用力,越是愛得“蠻不講理”。
相信大多在外漂泊的年輕人,都有過相同的感受: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在他們面前時,往往表現(xiàn)出一副井井有條的樣子,飲食健康,作息合理;其實,在父母目光所不可及的出租屋里,又都一個個放任自己,將各種條條框框拋之腦后。
爸媽常說,晚上要喝小米粥,養(yǎng)胃;事實上,我們的晚飯卻在和狐朋狗友們推杯換盞;
爸媽常說,天冷了要記得穿秋褲,不能著涼;事實上,我們總是在風度和溫度之間選擇了前者;
爸媽常說,晚上千萬別熬夜,對健康損傷太大;事實上,我們卻在每個夜晚刷手機到凌晨。
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與父母的期待完全相反的節(jié)奏里。
父母總盼著我們能安穩(wěn)健康,有條不紊;熟不知離家在外的每一天,我們卻都是東奔西忙,兵荒馬亂。
我特地和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為什么獨自在外的我們,就不能過上長輩們眼里的那種“健康生活”呢?
最后得到的結(jié)論讓人有些無可奈何:
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
健康從來都不是構(gòu)成威脅的問題。
更棘手的問題,
往往是工作,是社交,是掙錢。
所以在兩方取舍之間,
我們幾乎毫不猶豫地把健康擱在一邊。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樣的大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在面對現(xiàn)實抉擇的時候,誰都覺得自己“暫時不必擔心健康的問題”。
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連選擇的權(quán)利都沒有。
我自己業(yè)余時間做過新媒體,身邊也有很多將新媒體作為全職工作的朋友。對于這一行來說,KPI就是王道,“十萬加”就是夢想,閱讀量就是一切。為了提高閱讀量,“追熱點”無疑是最立竿見影的手段。
每次有熱點新聞發(fā)生,比如這個男星又被爆出軌啦、那個當紅花旦又公布戀情啦等等,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立馬拿出電腦來開始碼字、排版。
有一次,一個男明星突然發(fā)微博宣布離婚,新聞發(fā)生時已是午夜,很多人都已經(jīng)睡下。朋友把新聞鏈接轉(zhuǎn)發(fā)到了微信群里,后面跟了一句“起來干活了,同志們”。多少新媒體小編都是硬生生地從被窩里爬出來,開始準備內(nèi)容。
就連我這樣的業(yè)余選手,也曾無數(shù)次為了寫文章和追熱點而放棄吃飯睡覺。
我們總想犧牲一點點健康,去娛樂,去工作,去交際,同時堂而皇之地說著,“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心里有數(shù)”。
我們經(jīng)常會忘記,自己的健康,并不僅僅屬于自己一人。
楚姐以前和我一樣,也是那種為了工作,可以完全不顧生活節(jié)奏的人。
為了能按時完成某個項目評估,她曾經(jīng)創(chuàng)下過連續(xù)在公司里工作二十多個小時的記錄,期間甚至連個外賣都沒點。
難道她不知道減餐會傷胃、熬夜會傷身?
她清楚得很。
只是用她的話說,“只有當別人沒法工作的時候,我可以,才能贏得進一步晉升的機會”。
后來一個多月沒聯(lián)系,再見到楚姐時,她幾乎脫胎換骨變成了另一個人,突然開始按時吃飯、按時睡覺,生活“健康”得不得了。我約她一起去看夜場電影,她說,“不了,我現(xiàn)在不熬夜了”。
我問她,是什么讓她發(fā)生了這三百六十度大轉(zhuǎn)變。
她向我講了一件小事。
上個月,她的父母在沒有提前通知她的情況下,突然來北京看望她,想給女兒一個驚喜。當爸媽突然出現(xiàn)在她的出租屋時,她正吃著一份外賣叫來的涼皮。
這跟平日里她向父母“匯報”的情況,一點都不一樣。
之前和父母通話,她總會得意洋洋地說,晚餐時自己煮了粥,還炒了青菜和肉,無非是想讓他們放心。
她媽媽看見廚房的灶臺上蒙著灰塵,很顯然是幾個月沒動過火的跡象,又看看女兒桌子上擺的半碗涼皮,眼淚簌簌地往下掉。當即表示,自己要立刻搬到北京來,替女兒做飯。
楚姐千勸萬勸,才算攔住。
這事兒對楚姐觸動太大。
“我那時候才突然意識到,原來父母對我們的生活是那么在意。他們關(guān)心我們吃得好不好、睡得穩(wěn)不穩(wěn),一絲不茍地留意著我們自己從未在意的事情。”她說。
“打那之后,每次我又熬夜、又隨便糊弄著吃飯的時候,都會有種負罪感。”
如果爸媽為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放棄一切,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對此滿不在乎,把它搞得一團糟?
我越來越覺得,父母的愛總有一天會變成我們身上的鎧甲。哪怕他們無法永遠陪在我們身邊,這身鎧甲卻寸步不離地護我們周全。
有時候心情不好,吃不下飯,干脆就破罐破摔,躺在床上餓著自己??墒寝D(zhuǎn)念一想,如果爸媽在身邊的話,一定不會讓這種事發(fā)生,于是趕緊爬起來,好歹往嘴里塞些東西。
用“如果爸媽在身邊”這樣的假設(shè)去面對一個人的生活,我們才免于放任自流、免于墮落頹廢,哪怕遇到再難過的坎兒,也要咬著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