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
融合教育在美國:關注教育實質上更深層的交匯,提出個別化教育,普教和特教結合,越來越多各種障礙類型和程度的幼兒進入正常教育環(huán)境,美國的學前融合教育趨于成熟、完善。進入了較高水平的發(fā)展階段。較我國學前融合教育而言,美國學前融合教育具有如下進步性:首先,美國學前融合教育在指導性的理念、課程等方面更為適切和科學。其次,美國的學前融合教育擁有更為專業(yè)和多樣性的支持人員及服務模式。
二、什么是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
傳統(tǒng)的特殊教育是將有殘障的兒童從正常人群中分離出來,將這些兒童按障礙的特點進行分類,然后將他們集中在特殊學校,接受特殊教育,這是一種“正常”與“特殊”有著嚴格界限的隔離式教育。在我國,將孤獨癥兒童集中在專門的特殊訓練機構,進行隔離式形式化訓練,這是傳統(tǒng)教育在我國孤獨癥教育中的沿用。實際上,特殊兒童需要的是特殊的輔助,但是,他們不需要特殊的隔離,特別是對具有社會功能障礙的孤獨癥兒童尤其如此。
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主張孤獨癥兒童回到普通教育系統(tǒng),反對學校分成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反對隔離式的二元體制,提倡滿足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的教育需要。創(chuàng)設幼兒園和普通學校中全納教育的交往環(huán)境。
“社會融合教育”不是特殊兒童的數(shù)量**,如果把20個孤獨癥孩子**在一起上集體大課,那不是“社會融合教育”。“社會融合教育”是要利用正常兒童的示范作用,給孤獨癥孩子提供人際關系場所,提供正確的行為模仿榜樣,促進孤獨癥兒童社會功能的改善。
“社會融合教育”不等于混合教育,普通幼兒園和普通學校教育是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隨著全社會對特殊兒童接納程度的提高,已經有為數(shù)不少的普通幼兒園和學校接受了孤獨癥兒童,但是,大多數(shù)幼兒園、學校接收了孤獨癥學生以后,缺乏有針對性的教育干預措施。孤獨癥兒童社會性康復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干預,通過在變通教育環(huán)境中給予孤獨癥學生特殊輔助來實現(xiàn)的,并不是只要讓孤獨癥孩子和正常孩子簡單地混合在一起就能夠獲得康復。決定“社會融合教育”效果的必要條件是:在正常人的學習環(huán)境中,還必須給予孤獨癥孩子特殊的個別輔助,沒有個別輔助措施,就難以避免有些幼兒園、學校的融合教育變成了“簡單混合”。“簡單混合”結果,可能會導致孤獨癥孩子出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停滯。
“社會融合教育”是有融合教育目標,有融合教育計劃,有融合教育中的個別輔助。是將特殊教育融入正常環(huán)境的教育
三、孤獨癥兒童為什么要進行社會融合教育
孤獨癥不同于聾啞,不同于智力落后,也不同于肢體殘疾,孤獨癥障礙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兒童的社會功能受到損害,它以孩子交往能力的顯著落后為最主要的特征,這種社會性發(fā)展障礙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需要有不同于其他障礙的特殊性,決定了它需要有不同于其他障礙的特殊的康復教育模式。因此,為了實現(xiàn)孤獨癥兒童社會功能康復教育的目標,我們需要創(chuàng)建出適合孤獨癥社會功能康復的教育模式,這就是“社會融合教育”模式。
打一比喻,孤獨癥孩子就像“不會游泳的魚”,魚離開水干死,
魚不會游泳不能在水中存活,即孤獨癥兒童離開人群孤獨老去,孤獨癥兒童無人際交往能力無法正常社會生活。從這個比喻,我們可以看出,孤獨癥兒童不僅要到人群中去,而且要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現(xiàn)有孤獨癥的訓練與孤獨癥教育目標相違背。再把孤獨癥兒童封閉在一起教育,悲劇中的悲劇。孤獨癥康復對社會環(huán)境的高度依賴決定了“社會融合教育”是最適合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將是未來癥教育的主流
四、什么程度的孤獨癥兒童可以進行“社會融合教育”
一個正常兒童,他的社會性,人際交往能力是在家庭、幼兒園或學校中發(fā)展起來的,而孤獨癥兒童由于突出的人際交往障礙,則更應該到正常環(huán)境中習得人際交往技能。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程度太差,與融合無緣,其實孤獨癥孩子從來就沒有要不要“融合”,能不能“融合”的問題,越是孤獨癥障礙嚴重的孩子,越是要進行“社會融合教育”因為程度“嚴重”的孩子與環(huán)境之間的排斥是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