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fā)育障礙,嬰幼兒時期就不愿意與人接觸,成長過程中少言寡語,社交能力差,固執(zhí)任性、墨守成規(guī),排斥外界變化,表現孤獨。那么,他們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樣呢?或者說,同樣一幅畫,他們看到了什么?
自閉癥的概念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于1943年首次提出,被歸類為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fā)育障礙,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多年研究證實,自閉癥患者的內心世界是神秘而獨特的。從嬰兒時期開始,“住在星星”的孩子對外界的感知就不同于尋常人。
近期,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聚焦這群特殊患者,挖掘他們內心感官異常的原因。他們關注,自閉癥患者如何進行視覺輸入輸出。研究成果有助于自閉癥的診斷和治療。相關研究成果于10月22日發(fā)表在《Neuron》期刊。
自閉癥患者的癥狀:嬰幼兒時期就不愿意與人接觸,成長過程中少言寡語,社交能力差,固執(zhí)任性、墨守成規(guī),排斥外界變化,表現孤獨。研究人員的初衷是弄清楚自閉癥患者如何感知外界,并做出上述表現。
觀察情境圖像,記錄自閉癥患者的注意模式。
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RalphAdolphs研究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的QiZhao合作,讓39位受試對象觀察700幅圖像,其中20位是自閉癥患者,19位是正常對照,但是兩組手勢對象在年齡、種族、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智商水平都一致。研究人員通過一個眼動跟蹤設備記錄受試對象對圖像的注意模式。
不同于單一抽象圖像或者過去研究中常用圖像,Adolphs研究團隊從真實世界里5500個的元素,例如人、樹、家具以及不常見的物品,刀和火焰,挑選然后進行組合成像,模擬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可能遇見的場景。
自閉癥患者關注與正常人不同,其中,左圖是自閉患者的觀察模式,右圖是正常人的觀察模式。
自閉癥患者眼里的世界:無關乎面孔,與尋常視角有異。
研究以測試自閉癥患者如何進行視覺輸入輸出為切入點,分析患者對外界患者的感官差異點。通常我們認為自閉癥患者常忽略外界的面孔,導致他們無法在社交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回應。
研究運用的新圖像能夠給受試對象提供一個豐富的情境背景。通過觀察圖像,計算機記錄觀察模式,研究人員發(fā)現,自閉癥患者比較于對照組,確實更少關注臉。
但是,這僅僅是表面現象,自閉癥患者常常以相同的模式忽略大多數事物。他們更傾向于注意非社會圖像,而不是人們的面孔。
自閉癥患者會對圖像的中心位置格外關注,無論圖像中的物品處于什么位置;他們傾向于關注突出事物:當一幅畫中,兩個人面對面交流(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后腦勺)。對照組對象關注于圖像中正面,而自閉癥患者卻對著面孔和后腦勺表現出相同的注意力。
自閉癥患者關注與正常人不同,其中,左圖是自閉患者的觀察模式,右圖是正常人的觀察模式。
自閉癥很復雜,Adolphs表示,他們的研究對于發(fā)現自閉癥患者異于尋常人的癥結,有重要意義。下一步研究計劃是,嚴重是否所有自閉癥患者都表現出同樣的模式。他推測可能會存在差異,不同的癥狀應該匹配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揭示孤獨癥的亞型。一旦我們識別出這些亞類型,我們可以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案對待不同的亞型,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