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會過度地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對自己過分關(guān)注,缺乏對他人的關(guān)注以及同情。當他們沒有得到他人贊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不舒服。他們還對自己的重要性有著病態(tài)的執(zhí)著,例如,認為飯店里最好的桌子或停車場里最好的位置都應該為他們而留。正因為他們把幾乎全部的愛都投放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就不再有力量去關(guān)愛他人。”
有沒有常聽到“我被某某的人格魅力吸引住了”或者“那誰的人格太高尚了啊”之類的話?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人格呢?
小一有點害羞,小二愛做白日夢,小三這個人多疑,小四非常善于交際,小五太多愁善感了,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難過,小六悶得像一棵植物……
這些是什么呢?這些就是一個人特有的包括行為、思維、信念和感覺方式的總和,也就是所謂的人格。但是不能說一個人偶爾表現(xiàn)出的某種特質(zhì)就被當成是他的人格,比如見到心愛的人一些人會害羞,但是在朋友面前他們卻人來瘋;有的人不僅僅見到心愛的人會害羞,即使面對已經(jīng)交往了一段時間的人也會羞澀,害羞已經(jīng)成為他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的表現(xiàn),那么這時才能把它當做是他的人格。
有人曾比喻,心情不好是心理上的小感冒。照此來推斷的話,人格障礙就是心理問題上的癌癥!為什么這么說?從人格的定義就能看得出來,人格的根基是如此根深蒂固,不隨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那么人格障礙也是,它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和其他心理疾病不同的是,人格障礙是從患者的兒童時期或者青春期便開始了,然后貫穿他們整個成長過程,直至成年還依然持續(xù)存在,多么死忠!所以說人格障礙本身很難被成功治愈。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問,既然這病小時候就有了,為什么當時不去治?
是這樣的,首先,人格障礙患者自己本身可能不會感到任何痛苦,要說痛苦,那也是他們帶給身邊人的痛苦。其次,人格障礙對患者生活的影響也是緩慢和潛移默化的,可謂溫水煮青蛙,不像其他心理疾病來得那么迅猛。同時這種影響也是方方面面四處開花的,比如,一個人極其多疑,那么這種個性特點會影響他做每一件事,包括工作(懷疑同事耍陰謀對付他,所以不得不頻繁地更換工作)和人際關(guān)系(他無法相信任何人,所以無法保持長久的關(guān)系),甚至包括衣食住行(他總懷疑房東不停地找茬而不得不經(jīng)常搬家)。
什么時候人格障礙患者才會就醫(yī)呢?就是當人格障礙導致他們患上其他心理疾病的時候,比如人際關(guān)系問題讓他們抑郁。
在這里我要為大家介紹5種人格障礙,在介紹它們之前我首先建議大家去做個測試——九型人格,看看自己是哪一型的。九型人格分別是:①完美主義者,②給予者,③實干者,④悲情浪漫者,⑤觀察者,⑥懷疑論者,⑦享樂主義者,⑧保護者,⑨調(diào)停者。我就是其中的第⑤個——觀察者。為什么要提到它呢,是因為我們這里要講的5種人格障礙前三種分別是對應九型人格發(fā)展到病態(tài)的結(jié)果,比如保護者的極端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好了,下面我們正式開始。由于前面提到了人格障礙的難治愈性,所以下面的內(nèi)容不會在治療部分做過多的介紹。
No.1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懷疑論者)
我們從小就失去了對權(quán)威的信任。
我們記得那些掌握權(quán)力的人有多可怕。
我們記得自己如何在強權(quán)的壓迫下違背了自己真實的愿望。
長大后,這些記憶依然伴隨著我們,讓我們對他人的動機感到懷疑。
為了消除這種不安全的感覺,我們可能會選擇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也可能站在懷疑論者的立場上,對權(quán)威提出批判。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領(lǐng)導者,把自己的忠誠奉獻給一個能夠保護我們的組織,比如教堂、公司或者學校;另一方面,我們對權(quán)威的懷疑讓我們既表現(xiàn)出順從的姿態(tài),同時又帶有懷疑的眼光。
我們害怕代表自己去行動,就像在《三國殺》中不愿意充當主公一樣。我們做事也總是很難善始善終,開始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就會慢慢取代行動,因為注意力從開始的好想法轉(zhuǎn)移到了對這個想法的質(zhì)疑上。我們會擔心有些人不同意這個想法,并站在反對者的角度來提出質(zhì)疑。
這種質(zhì)疑會導致行動的拖延,因為我們在思想上對于自己的想法總是抱有一種“是的,但是吧……”的態(tài)度,我們邁向成功的步伐也總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我們往往會經(jīng)歷很多工作變更,在我們身后總是會留下一些沒有完成的項目。我們走向光明或接近成功時,我們的心中的自我疑惑和猶豫感卻也在加強。
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臺紅外線掃描儀,總是在環(huán)境的各個角落里搜索那些可能對自己產(chǎn)生危害的跡象,總是想檢查他人的內(nèi)心,看看他們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么,表面現(xiàn)象的背后隱藏了什么樣的事實,微笑面孔的背后又有什么樣的企圖。
關(guān)于懷疑論者就介紹到這兒了,由上面不難猜測出,懷疑論者的極端形式——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應該具有的兩大特點:敏感和多疑。
敏感到什么程度?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會注意到老板面部微小的扭曲,或自己配偶舌頭的輕微滑動。正常人誰會注意到這些呢?但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不僅對這些細節(jié)洞若觀火,他們還認為這些東西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值得花精力去解開這些線索,弄清他人背后的真正意圖。
說到多疑,我們正常人都會對一些人和事感到質(zhì)疑,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卻把這種質(zhì)疑發(fā)揮到了夸張和病態(tài)的地步。比如說,有些患者會把鄰居狂吠不已的狗或者一次晚點的航班視為精心策劃的針對自己的騷擾。再比如說,丈夫看到妻子晚上回來時臉上掛著高興的表情,心里就會想:“哼,她是不是跟單位里的某個男人有一腿?”
如果這時你要說:“你怎么會這么想呢,你真是個疑心??!”丈夫聽到后會立刻暴跳如雷,起身便對你破口大罵,因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是非常排斥任何合理的反對的,他們認為反對者也是陷害自己的陰謀的一部分。
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A是一位39歲的建筑工人,他總是擔心同事要傷害他。上周,在使用一臺臺式電鋸的時候,他的手滑入了電鋸,差點被切掉,A懷疑這是有人對電鋸做了手腳。這次事件后,A發(fā)現(xiàn)同事們總是盯著他并且相互低聲說著什么。他把自己的懷疑告訴了老板,但老板認為他的想法很瘋狂,那次意外也只是因為他不小心而已。
A沒有一個親近的朋友,甚至他的弟弟妹妹都躲著他,因為他總是把他們的話當做是對他的責備。A的婚姻也只維持了短短幾年,因為他懷疑妻子有外遇,要求她不許和任何朋友往來,沒有他的陪同不允許外出,妻子因此離他而去。A的家在一個二線城市的高檔小區(qū),這里的治安相當不錯,犯罪率很低,但他睡覺時卻總把一把軍刀藏在枕頭下面,他總認為有人可能會突然闖入他的家中。
從A的案例中能看出,因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的過度敏感和多疑,使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甚至包括親密關(guān)系,都不能維持長久。
再看一個案例:
B在一個富裕家庭中長大,雖然他從來沒惹出過大麻煩,但是在高中時B就以喜歡與老師和同學爭吵而聞名。高中畢業(yè)后,B就讀于一所本地的民辦大學,但是一年后就因為考試不及格而退學了。B退學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分多疑,反而認為這是老師和同學聯(lián)合起來耍陰謀對付他。后來B頻繁地更換工作,每一次都抱怨說老板在監(jiān)視他,不僅是在工作時,也包括在家的時候。
在25歲時,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從家中搬了出去,住在一個偏遠的小地方。不幸的是,B寫給家里的信證實了他父母的擔憂。B開始越來越懷疑周圍的人企圖謀害他。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相關(guān)站點,之后發(fā)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論,認為在兒童時期有人對他做了實驗。在他寫給家里的信中描述道:“我懷疑小的時候,一些國家研究人員給我吃了一些藥,并在我的耳朵里放置了一個能發(fā)射微波的裝置。我相信這些微波是用來讓我日后得上癌癥的。”在隨后的兩年內(nèi),他越來越相信這種想法,并不斷給有關(guān)部門寫信,反映他正在被人謀害。
看到這里大家也許會心生疑惑:人格障礙的這些猜疑和精神分裂癥里的被害妄想太像了,怎樣區(qū)分這兩種心理疾病呢?答案是,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猜疑其實并沒有達到妄想的程度,他們只是深深地懷疑,而妄想則是把不可能和不真實的事情當真。并且,人格障礙患者能很大程度上維持住自己對現(xiàn)實的掌控,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場面已經(jīng)基本上失控了。
我有一個膚色較黑的女性朋友曾跟我說過,她覺得白皮膚的人看上去總是一副孤傲的神情,拒人于千里之外。后來她跟我坦白,她之所以會這么想是因為對自己的膚色感到自卑。那么同理,對于某些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對別人的狐疑和敵意可能是來自自己過度的自卑或自尊。
鑒于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主要特點(敏感和多疑),所以對他們的治療尤為困難,因為你要敢說他們偏執(zhí),那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挑釁!那么這時治療切入點的選擇就很重要。來看看下面這位心理治療師是怎么另辟蹊徑的吧。
這名女患者總認為同事試圖故意激怒自己,并且讓上司刁難她。
「治療師:你的反應讓我覺得你現(xiàn)在好像身處險境,能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嗎?
患者:他們總是扔東西或者發(fā)出噪音來激怒我。
治療師:除此之外呢?
患者:沒有了。
治療師:你是說他們沒有真的攻擊你,只是就這樣躲到一旁騷擾你?
患者:哼,他們確實不敢真的攻擊我!
治療師:他們這樣做有多久了?
患者:一年。
治療師:所以說這么久以來你一直被他們困擾著?
患者:是的,我感到越來越糟糕,非常郁悶。
治療師:既然他們都已經(jīng)這樣做了一年,我想他們還會持續(xù)下去的,你覺得呢?
患者:我也這么認為,這讓我真的很煩,但是吧,我也能忍受。
治療師:你看我們這樣做行不行?
首先,既然同事騷擾你的事情還是會發(fā)生,我們假設他們還會折磨你一年,那么在這一年時間里,如果你還用你過去對待這件事的方法——克制住你的憤怒,那么當你回家后,就有可能把怒火發(fā)泄到你丈夫或者其他人身上,這樣就讓你的生活和人際關(guān)系變得很糟糕,你說是吧?如果我們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消除你的憤怒,甚至讓你的同事少找一些麻煩,你覺得怎么樣?
患者:嗯,不錯哦。
治療師:你先前提到你面對的另一個危險是她們可能會向上司打你的小報告,讓上司刁難你。請問,他們這樣做多久了?得逞的次數(shù)多嗎?
患者:從我在那里工作就開始了。次數(shù)嘛,不是很多。
治療師:現(xiàn)在得逞的次數(shù)不是很多,那么你感覺以后是否有增多的跡象呢?
患者:也沒有……
治療師:你心底的想法就是總感覺到自己的工作環(huán)境是危險的。但是你現(xiàn)在停下來想一想整個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就像你說的,他們能做的最惡劣的事也就是激怒你。除此之外就是打你小報告,還沒能得逞幾次。所以你看,即使我不給你提供任何幫助,你依然能很好地面對這一切,你說對嗎?
患者:好像是這樣的。
治療師:那么下一步,我們就可以根據(jù)你的具體情況找到應對這些人和事的更好的方法,她們對你的傷害就可能會更少。
患者:我看行。」
說到這兒,這個咨詢片段就講完了,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心理治療師是怎么找準切入點的: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他并沒有否定和直接挑戰(zhàn)患者對周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而是換了一個角度,通過幫助她重新定義工作環(huán)境,即這個環(huán)境只是惱人的而不是危險的,來減少患者的恐懼感,同時還鼓勵她發(fā)展新的應對策略來積極面對眼前的生活。
不知道看到這里還有沒有人對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癥分不清楚?通過這個咨詢案例我們也能再次對兩者做個很好的區(qū)分。
首先看治療師提到的幾個問題:你是說他們沒有真的攻擊你,只是就這樣躲到一旁騷擾你?請問,他們這樣做多久了?得逞的次數(shù)多嗎?
再來看患者的回答:哼,他們確實不敢真的攻擊我。從我在那里工作就開始了。次數(shù)嘛,不是很多。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患者對這幾個問題的回答是基于真實的現(xiàn)實。不管多么多疑或者敏感,她都沒有切斷自己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通。而我們上面提到過,精神分裂患者與理智世界的接觸已經(jīng)幾乎完全被阻隔,那么他們對治療師這幾個問題的回答情況便可能是:根本不作理會,或者答非所問,再或者就是那些在我們看既離譜又夸張的答案,具體什么內(nèi)容請大家自行想象。
No.2反社會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保護者)
我們的童年充滿了斗爭,強者受到尊敬,弱者被人欺負。
我們因此學會了保護自己,讓自己變成強者。
我們是憤怒的公牛,卻愿意為弱小者提供安全的保護傘。
我們不會在沖突中退縮,相反,我們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執(zhí)行者,我們?yōu)樽约耗軌虮Wo弱小者而感到驕傲。我們表達愛意的方式也往往是強有力的保護而不是溫柔的情感流露。在我們看來,對愛的承諾就意味著讓伴侶安全地依偎在自己的保護傘下。
我們會通過類似打架這種正面沖突,來考驗對方的動機。我們與朋友打架實際上是為了爭取更親密的接觸,因為我們認為,真相往往來自正面的對抗。但是一般人不會理解我們,他們只會把我們的怒火看做一種威脅,而不會當做親密接觸的表現(xiàn)。
我們強硬的外表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那顆從小就處于危險環(huán)境中,渴望找到依靠的心。我們中的許多人自從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后,就把自己的溫柔埋葬在了心底,在我們長大后,再也沒有流露出溫情。
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就是我們的世界觀,同時過度是另一種發(fā)泄多余能量的方法,也是我們打發(fā)無聊的常用辦法。只要是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事情,我們就會沒有節(jié)制地做下去。徹夜狂歡,瘋狂工作,直到疲勞過度。喜歡一種食物就一口氣吃下三盤。我們喜歡好事接踵而至的感覺,如果參加狂歡,我們一定是那些曲終人散仍不愿離去的人。
來看看保護者的極端形式——反社會人格障礙。
我們前面提到了偏執(zhí)型障礙的兩大特點分別是敏感和多疑,那么在這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有它主要的兩大特點——冷酷無情和不能控制的沖動。
提到冷酷無情,可以說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所到之處是留下了無數(shù)碎裂的心靈、破滅的期望以及空空的錢包。因為他們完全缺乏良知以及同情心,僅僅是自私地拿走他們想要的東西,做他們高興做的事,視社會規(guī)范以及他人的愿望如無物,不會感到一丁點的內(nèi)疚或者悔恨。
說起不能控制的沖動,這個是導致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犯罪行為的主要原因。他們通常缺乏對挫折的承受力,行為沖動,并且不考慮可能帶來的后果。他們常常冒險,追求刺激,對生活容易感到厭煩和焦躁,不能忍受日常事務的乏味和婚姻、工作中的日復一日,不甘心平淡。
因為身負以上惡習,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通常會從事地位很低的工作,并且參與犯罪的幾率極大,所以這些人的人生常常以進監(jiān)獄或者被判死刑而告終。但是,與之相反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卻成了成功的商人或社會精英。這些人與那些處境落魄的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們更善于偽裝出一個正常的外部形象,這也許和他們擁有更出色的智慧有關(guān)。
《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狂魔漢尼拔就是這樣一位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他非常迷人,身上有著一種亦正亦邪的氣質(zhì),在需要的時候能戴上一副“理性”的面具,來表現(xiàn)他的社交魅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的表現(xiàn)比起漢尼拔的兇殘有過之而無不及。
來看下面的案例:
C第一次記錄在案的謀殺行為發(fā)生于1974年1月。當時,他在女伴睡覺時用一根木棍打碎了她的頭骨。在昏迷了一段時間之后,這位女士幸運地活了下來,但是卻失去了對這件事情所有的記憶。C對這個女人來說幾乎是個陌生人,因此他沒有為這次攻擊做出任何解釋。隨后的幾個月中,有多個年輕女性相繼失蹤,并且頻率驚人。她們多數(shù)是在去聽音樂會、看電影、離開酒吧的途中或僅僅是穿過校園時就人間蒸發(fā)。
1974年7月,C走近幾個年輕的女性,要她們幫助自己搬一些東西到車上,其中一位女性答應了他,從此她便杳無音信。同一天,另一個在同一地區(qū)公共洗手間內(nèi)的年輕女性也失蹤了。這些女性的遺骸之后在一個靠近湖邊的樹林里被發(fā)現(xiàn)。
1974年11月,一位相信C是名警察的年輕女性同意坐進他的車。在C給她戴上一只手銬的時候,她開始尖叫并死命掙扎跳出了車門。她在半空中擋住了C砸向她頭骨的鐵鍬,并且成功躍到一輛路過的車輛前面,讓這輛車停了下來,逃出生天。同一天,失手后的C誘拐并殺害了另一位受害者。
1975年1月,C開始潛行到外地進行他無休止的殺戮行動。一位年輕女性在床上睡覺的時候被擄走,另一名女性在前往酒吧的途中消失,第三個受害人的尸體被發(fā)現(xiàn)時下身赤裸。還有更多的女性失蹤——一個是在加油站,另一個是在狹窄的街道等等。
這種情況直到1975年8月才被終止。一次C沿街慢速行駛,引起一位巡警的懷疑,被要求停車時拒絕而被捕。隨后,警察在他的車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根與受害者之一匹配的頭發(fā),并且一位目擊證人也證實他在一位受害者失蹤的晚上見過C。就此,C終于落入了法網(wǎng)。
我們前面提到有一些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本身是有著非常“迷人”的氣質(zhì)的,他們常會戴著一副優(yōu)雅的偽裝面具。C就是這個樣子,他的魅力、智慧、幽默感和英俊的長相很快就讓那些起訴他的人認定他是個特別的人。他極其合作,逮捕他的警察也對他禮遇有加,為他提供健康食品,并且在他出庭的時候沒有對他施加任何軀體上的束縛。還因為他堅持自己為自己辯護,他被給予了他所要求的法律書籍,甚至被允許隨意徜徉在法律圖書館中。這種放任的下場是,C成功從圖書館跳窗逃走……事后雖然他再次被捕,但已經(jīng)是在他又成功殘殺了幾個年輕女性之后的事了。
C的故事就講完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外國“屠夫”D的故事。
D有一個不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親對他極為嚴厲,經(jīng)常是將他暴打一頓之后關(guān)在閣樓上一整天,既沒有食物也沒有任何人跟他說話。
D還經(jīng)常被同伴欺負。有一次,他們抓住D,把他拖進了村里醫(yī)生的辦公室,然后強迫他把臉泡進混有福爾馬林和尸體的溶液之中。盡管這對D來說是一次嚴重的創(chuàng)傷,但這件事卻引發(fā)了他對從醫(yī)和解剖的興趣,“屠夫”的職業(yè)生涯在這里便埋下了種子。
D26歲時通過了藥劑師資格考試,隨后便在一家藥廠工作。最終他從老板那里購買了這家藥廠,但卻沒有支付任何費用,因為藥廠老板年事已高,身體虛弱,所以就“被”駕鶴西去,從此杳無音訊。隨后,擁有了財富的D開始大展拳腳。他購買了工廠對面的土地來建造他的“城堡”。為此他雇傭了超過500名工人,但是除了他的助手小Q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工人知道這座城堡的真實用途。這座城堡有許多隱匿的窺視孔,各種不同的隔音室,在客房里裝有隱匿的噴氣孔,幾個房間可以充當理想的手術(shù)室,一個大熔爐,其最高溫度可達3000攝氏度,還有各種各樣人身大小的斜道,這些斜道通向有幾個鹽酸池和一個石灰坑的地下室。大家也看出來了,這座城堡簡直就是一個“龍門客棧”。
大部分受害者(最常見的是年輕的女性)是通過招聘廣告而來的,D也會《‘文’》殺掉那些《‘人’》訪問和觀光《‘書’》城堡的《‘屋’》游客。誰也不知道他殺了多少人,保守估計有近200人。一些人是D出于騙保的目的而殺的,一些是可以將他們被腐蝕得只剩下骨頭組裝成骷髏賣給醫(yī)生或醫(yī)學院,還有的則只是殺害后被肢解,煉成灰后撒入城堡的花園中充當肥料。D后來承認,他殺這些人僅僅是為了取樂。
到最后,D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沒放過。他取出了小Q的保險單,告訴小Q自己會幫他偽造死亡證明。然而,他卻往小Q身上澆汽油,活活將他燒死,隨后朝小Q臉上潑上了腐蝕性的溶液,又將他的尸體曝于光天化日之下,讓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場事故。接著,他又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個個地殺害了小Q的三個孩子,真正做到趕盡殺絕。
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后D還是難逃法網(wǎng)。警察在搜查他的城堡時,除了建筑里原先那些恐怖的設施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D繼續(xù)在發(fā)明并且使用新的工具來折磨人,包括用來將人體拉伸到其原來身高兩倍長的“拉伸機”。最后D被判處絞刑,他在臨刑前還不忘調(diào)侃身邊的行刑官:“這下我也可以變得更長了。”
患者C與D的案例已講完。當然他們的表現(xiàn)是反社會人格障礙中的極端形式,很多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其實不會這么“兇猛”,他們多數(shù)只會對生活嚴重和長期地不負責,如曠工和曠課、偷盜、經(jīng)常撒謊欺騙他人等。
來看下E的故事:
E的父母是當?shù)赜忻母缓溃麄円彩莾鹤庸粜袨榈闹饕芎φ摺的攻擊行為很早就已萌芽,他最早的“成就”是放火燒掉了家中的柜子。7歲的時候E就已做過很多小偷小摸的事情,如偷父母的錢、珠寶和其他東西。這些東西他有時加以毀壞,有時則拿到珠寶商那里換錢買糖吃。到了該上學的年紀,E被送到一所私立學校,很快他就因打人和欺負新來的同學而成為“霸王”聞名全校。在學校他慣于殘酷地捉弄和取笑那些生理有缺陷的同學,多次被學校開除。
E很早就有了性行為,經(jīng)常勾引女孩子并以十分惡劣和輕蔑的方式與她們逢場作戲。他后來被送進一所管制學校,但還是因為觸犯校規(guī)而被除名,進入第二所管制學校后又因目無師長、反抗父母、拒絕學習而未能畢業(yè)。這并非由于任何智力上的缺陷,因為此后對E做的心理測驗表明他的智商相當高。
后來,憑借他父親的威望和社會地位,E獲準進入一家銀行工作,但后來卻因經(jīng)常酗酒、制造車禍、高速行車、被逮捕拘留、聲名狼藉而被解雇。他盜竊親戚家的珠寶、首飾、現(xiàn)金和酒,并且加入了當?shù)匾粋€黑社會。他開設了一家私人賭場,但損失慘重,以致為了彌補損失而偽造支票,最后被檢舉,但終因家庭背景未被起訴。
這就是我們反社會的E。
治療方面不多說了,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社會人格成因的探究上好了。在這里,除去遺傳和家庭養(yǎng)育方式等常見原因之外,我想另推出兩個比較新穎的解釋:喚醒水平和睪丸激素。
喚醒水平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各項機能從平靜中蘇醒到活躍所需要的刺激水平。其中的“各項機能”包括腦活動、體液循環(huán)等。喚醒水平與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情感閾限有點相似,就是當面對同樣一件刺激物或者刺激事件時,喚醒水平低和情感閾限高的人相比喚醒水平高和情感閾限低的人來說會表現(xiàn)得更加無動于衷。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就是這樣,他們的喚醒水平就很低。測量發(fā)現(xiàn),他們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心率較低,皮膚導電率低,腦電圖記錄的腦波也慢,大腦興奮水平低;他們在危險情境中的恐懼程度也較低。有時,無畏也可以是件好事,比如拆彈專家、跳傘隊員、射擊運動員等專業(yè)人士的喚醒水平也很低,這樣才不至于在緊要關(guān)頭亂了陣腳。只是這種低喚醒水平出現(xiàn)在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身上卻是件危險的事。
喚醒水平和人做事的勁頭是呈一個倒U字形的關(guān)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過高和過低的喚醒水平下,人們會體驗到更多的負性情緒,說白了就是做事沒有勁頭,感到無所適從,對自己的狀態(tài)感覺不滿意。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通過與朋友通電話或者看電視就能獲得的興奮水平,放到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身上,他們必須通過撒謊、吸毒甚至掘墓奸尸等才能獲得。
因此說,低喚醒水平是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一個成因。
因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患者中男性的數(shù)量是女性的5倍多,所以這里就有一個睪丸激素分泌水平的問題。
眾所周知,睪丸激素能激發(fā)人的性欲,提高性的興奮,同時還能夠加速機體各種蛋白質(zhì)的合成,提高人體免疫力。這些以外,睪丸激素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作用,就是引發(fā)雄性的激斗行為。與低攻擊性的男性相比,高攻擊性的男性身體中睪丸激素含量水平更高;與常人相比,男性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體內(nèi)睪丸激素的分泌水平也要更高。
No.3自戀型人格障礙(對應九型人格之享樂主義者)
我們不會表現(xiàn)出焦慮。
我們看上去一點都不害怕。
我們給人的感覺很放松,很陽光,喜歡計劃并把計劃付諸實施。
我們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對成功未來的規(guī)劃上,多疑的情況并不會在我們身上出現(xiàn)。
我們極度留戀青春,希望自己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我們堅信自己是出類拔萃的,我們只尋找那些支持我們觀點的人和事。我們擁有高端的品味,希望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我們喜歡保持樂觀的情緒,喜歡冒險,并對結(jié)果充滿期望,似乎有一種化學力量讓我們不斷挑戰(zhàn)極限。
我們相信生命是沒有止境的,總是有令我們感興趣的事情等著我們。如果生命不去冒險,又有什么意義呢?為什么在可以前進的時候要干坐在那里不動呢?
我們幾乎擁有了世界上最樂觀的世界觀,正因如此,我們對未來雄心勃勃,幻想最好的機會和最令人滿意的生活。
但是,每件事物都有它的雙面性,我們的陰暗面開始在這種樂觀與積極的特質(zhì)被夸大之后顯現(xiàn)出來。我們讓理想照進現(xiàn)實,但又無法讓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我們的態(tài)度極度主觀,個人身上的任何特點都被高度強調(diào),最后讓自己變得過于自戀。自我欺騙的效應在我們這里變得越來越嚴重,“哼,我就高興我是我!”這種內(nèi)心的毒藥取代了改變外在的要求,心理上的自言自語和漂亮的逃避取代了真正的努力和付出。
下面我們進入享樂主義者的極端的病態(tài)的領(lǐng)域——自戀型人格障礙。
先來看F的故事:
F成長在一個大城市中舒適的郊區(qū),他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唯一的兒子,父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母親是個家庭主婦。F的脾氣不是特別好,經(jīng)常因為任性而惹惱父母或妹妹們。他表示,即使遭到別人的干涉,他也會繼續(xù)為所欲為。
少年時,F(xiàn)一直宣稱自己是名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并且有著與生俱來的運動天賦,但是現(xiàn)實中的情況沒有一點可以證明他所說的這些。他還回憶說自己對女人非常挑剔,但女人們都對他趨之若鶩,跟他約會時每個女人都像得到寵幸般激動到不行。
進入大學后,F(xiàn)開始幻想在一個高水平的事業(yè)上能有所成就。他的專業(yè)是傳播學,但他計劃進入法學院,最后走上仕途。在大學期間,他結(jié)識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她是那年的大學選美冠軍。兩個人畢業(yè)后不久就結(jié)婚了。F選擇在法學院繼續(xù)深造,而他的妻子則開始工作養(yǎng)家。
在法學院期間,F(xiàn)變成了一個工作狂,滿腦子都是對自己能得到國際認可的幻想。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兒子出生后,陪伴他們母子二人的時間就更少了。
F婚后繼續(xù)過著不檢點的生活,大部分是短暫的一夜情。他總是以藐視和粗暴的口吻與妻子說話,抱怨她是如何的讓自己失望。F一直等待著自己的第一份收入,確保能脫離妻子的財政控制。當愿望達成時,他迅速和妻子離了婚。離婚后他除了偶爾去看望兒子外,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顧。
離婚后,F(xiàn)感覺自己徹底自由了,他需要做的就是取悅自己。他喜歡把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身上,奢侈地裝修自己的房間,買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大衣柜。他不停地尋找有吸引力的異性伴侶。通常這種性關(guān)系只是他為了取悅自己而玩的性游戲,所以他很少能夠和同一個女人約會超過兩次。最終F還是跟一位政治家的女兒結(jié)婚了,但他們的婚姻并不幸福。在他眼里他的妻子應該為能夠嫁給他而感到榮幸,所以她就不應該也沒有權(quán)力對他做出其他任何要求,因為他覺得,還有更多更漂亮的女人在熱情焦灼地等待著他。在他妻子看來,現(xiàn)實顯然不是這樣的。
在工作中,F(xiàn)認為其他人沒有資格批評自己,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不同凡響的,其他人都是平庸軟弱的。為了使他們的生活具有清晰的方向和更有樂趣,他們應該多和他這樣的牛人多多接觸和交流。當別人恭維F的時候,他感覺好極了。當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希望自己成為眾人關(guān)注的中心,他一直幻想能夠獲得很高的職位,由于出色的能力受到國家的嘉獎,或者變得富可敵國。
通過F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會過度地覺得自己非常重要,對自己過分關(guān)注,缺乏對他人的關(guān)注以及同情。當他們沒有得到他人贊揚的時候,就會感到很不舒服。他們還對自己的重要性有著病態(tài)的執(zhí)著,例如,認為飯店里最好的桌子或停車場里最好的位置都應該為他們而留。正因為他們把幾乎全部的愛都投放在了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就不再有力量去關(guān)愛他人。
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緒療法中的黃金法則吧:按你希望別人對你的方式來對待別人。而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恰恰就是與之背道而馳的。在人際關(guān)系中,他們總是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對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忽略掉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在其他成功的人面前,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又會表現(xiàn)出極端的妒忌和自大,如若不能達到自己期待的效果,他們就會因此陷入抑郁之中無法自拔。
繼續(xù)來看G的案例:
G是一個35歲的銀行投資家,大多數(shù)人認為他有一定的魅力。他很聰明,口才好,有吸引力,在社交聚會時,他能利用強烈的幽默感吸引他人。他經(jīng)常會徘徊在屋子的中間,在那里他會成為注意的焦點。談話的主題不可避免地聚焦在他的“交易”、他曾遇到的“富豪和名人”以及他運用策略擊敗對手的事,或者他的下一個項目通常比過去的更大、更冒險。G喜歡有聽眾,當聽眾贊揚和羨慕他在商業(yè)上的成功時,他就會非常高興,其實這些贊揚和羨慕不過是場面上的客套話。一旦討論的焦點轉(zhuǎn)移到其他人時,G就會失去興趣,會以要杯飲料或者打電話為借口離開。當他主辦派對時,他會強迫客人們留到很晚,如果客人們離開太早,他會覺得受到傷害。他對朋友們的需要不了解,也不在意。G沒有能保持幾年以上關(guān)系的朋友,朋友對他而言只是用來滿足他的某些心理,要是沒有這點利用價值,G便會對他們冷酷無情。
G也曾經(jīng)和那些愿意扮演無知仰慕者和愿意為他犧牲的女性有過幾段浪漫關(guān)系,但是她們最終必定會厭惡這種單方的付出而傷心離去。G非常缺乏同情心,他需要的只是從崇拜者那里得到不斷的關(guān)注和贊美。但非常悲哀的一點是,無論他得到再多的諂媚與關(guān)注,也無法填補他那顆空虛的心。
G的故事就到這里。究其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還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弗洛伊德本人對此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每個孩子都要經(jīng)歷一個階段。什么階段呢?就是把愛從自己身上轉(zhuǎn)到他人身上。這個階段一旦出現(xiàn)兩種狀況:孩子認為撫養(yǎng)人不值得信任,并決定只能依靠自己,或者父母嬌慣他們,讓他們沉溺在夸大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感覺中,那么孩子很可能會就此停留在這個階段,不再前行,以至于這個階段無法被完成。有時候,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由于被父母拒絕而遭到自卑、空虛和痛苦的折磨,便會用“自戀”為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做一種補償。
最后,再介紹剩下兩種和九型人格沒有對應關(guān)系的人格障礙。
No.4表演型人格障礙
終于有一個可以顧名思義的人格障礙了。表演型人格障礙之所以用到了“表演”這兩個字,是因為他們的言行傾向于過度表現(xiàn),經(jīng)常看上去就像是在進行演出。
來看H的故事:
H是一個富有吸引力的36歲的女人,她穿著緊身褲和高跟鞋,發(fā)型是鳥巢體育館型的,全身過度化妝。她的社會關(guān)系總是游離不定。H此次來尋求心理治療,是因為她17歲的女兒因割腕而住院。她和女兒以及女兒的現(xiàn)任男友住在一起,三個人常常吵作一團。
H非常戲劇化地描述他們吵架時的情景,她不停揮動著雙手,使手鐲叮當作響,然后抓住自己的胸口。她說她很難讓自己待在家里,因為她需要有被人注視的感覺,甚至有時她會和女兒的男友調(diào)情來炫耀自己的青春。H認為自己是一位不盡責的母親,但是她否認有和女兒搶同一個男人的可能性。
再來看I的故事:
26歲的年輕女性I是一家時裝店的售貨員。她穿著非常華麗,發(fā)型精巧而引人注目。她的外表極富沖擊力,因為她的身材不高(不到1.5米),但體重卻至少100斤。在整個聊天的過程中,她都在室內(nèi)戴著太陽鏡,并一直無意識地撥弄著它們,神經(jīng)質(zhì)地摘下又戴上,在講話時揮動它們以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此外她不時發(fā)出戲劇性的大叫,以及不停地要求得到安慰,“我會沒事吧?”“我會好起來的,是吧?”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她不停地說笑。當有人打斷她時,她會突然板著臉嚴肅地說道:“你知道得太多了!”然后又立刻恢復到平常的樣子繼續(xù)說笑。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依賴于自我評價,認為依賴其他人是軟弱的、危險的,而表演型人格障礙患者則尋求其他人的認同。弗洛伊德認為,這一障礙的發(fā)生是因為沒有順利度過口唇期和戀母情結(jié)期,導致當時本應得到發(fā)泄和滿足的情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泄和滿足?;颊哌^度尋求他人注意的行為就是在滿足當時未被滿足的情愫。
No.5邊緣型人格障礙
來看J一位朋友口中關(guān)于她的故事:
我認識J已經(jīng)超過25年了,可以說是她作為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不穩(wěn)定的時好時壞的生活的見證者。J和我在初中就是同學了,高中畢業(yè)后我們?nèi)匀槐3侄ㄆ诼?lián)系。我對她最初的印象是,她的頭發(fā)剪得很短,而且很不規(guī)則。為什么是這樣子呢?她告訴我每當事情進行得不順利,她就剪短自己的頭發(fā),這樣有助于“填補心靈空虛”。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經(jīng)常穿長袖衣服,以掩飾身上那些被自己弄出來的傷痕。
J是我們這些朋友中第一個學會吸煙的,但是和很多同齡人過早的吸煙或者吸毒不一樣的是,她并不是想通過這個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她是真的需要尼古丁在心理上的安慰。J也是我們中間第一個遇到父母離婚的,父母似乎都在感情上拋棄了她。她后來告訴我,她的父親酗酒,經(jīng)常毆打她以及她的母親。她在學校中表現(xiàn)很差,也非常自卑,她常說自己又笨又丑。
在我們還是同窗的時候,J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離開鎮(zhèn)子一次,沒有任何解釋。許多年后,我才知道當時她是因為有抑郁和自殺傾向去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她也經(jīng)常威脅說要殺死自己,盡管周圍人并不把她的話當回事。后來,我們都逐漸與J疏遠了。
她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有時為一些小事指責我們,比如說:“你走得太快了,你一定是不愿被看見與我在一起!”
其他時候,我們也時常會被她琢磨不定的情緒爆發(fā)所撼到。J在我眼中漸漸判若兩人。當我們長大后,她變得越來越“空虛”,最后完全與我們脫離接觸了。
J后來結(jié)過兩次婚,每次都是狂風暴雨式的關(guān)系。在一次暴怒之下,她試圖刺死她的第二任丈夫,隨后她被送入醫(yī)院治療。她試過許多種藥物,但是出院后還是只能用酒精來緩解內(nèi)心的痛苦。
說實話,先前作者我也搞不懂邊緣型人格障礙中的“邊緣”二字是什么意思,后來我明白了,這里的“邊緣”就意味著是一種“瀕危”。這點從K的案例能得到更好的印證。
K是一位30歲的已婚婦女,她沒有孩子,和丈夫居住在一個中產(chǎn)階級街區(qū),擁有大學學歷。K接受了精神病醫(yī)生將近一年半時間的治療,在整個治療期間她因為企圖自殺而至少入院10次,其中有一次治療時間達到6個月之久。但最近她因一次幾乎致命的自殺而住院后,醫(yī)生再也不愿提供給她藥物治療以外的任何東西。K使用了各種各樣的自殺方式,至少10次吞服次氯酸漂白劑,多處深度割傷和燒傷,至少三次嚴重或幾乎致命的自殺,包括一次割傷頸動脈。
回首往昔,在27歲之前,K在學業(yè)和工作中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婚姻美滿,盡管丈夫有時會抱怨她總是愛發(fā)脾氣。在大二的時候,她并不十分熟悉的一個同學自殺了。K說當她聽到這個消息時,心里也立即產(chǎn)生了自殺的念頭,但是不清楚究竟為什么會這樣。以后的日子里,她變得越來越抑郁,自殺和自殘的念頭更加強烈,并且付諸行動。而這些行動的導火索僅僅是一次人際關(guān)系的小沖突,比如跟丈夫吵架、被領(lǐng)導批評等等。她自殺和自殘的程度也主要取決于她絕望、憤怒和悲傷的程度。常有一個念頭不住地回蕩在K的腦海里,那就是:“我要死給你們看!”有些時候,絕望感以及永遠結(jié)束痛苦的愿望會使她喪失理智。當自殺和自殘的想法進入意識后,K就會處于分離狀態(tài),然后開始割傷或燒傷自己,這時她通常處于一種身不由己的“自動化”狀態(tài)。有一次,她把自己的腿燒得非常嚴重,為了吸引醫(yī)生的注意力,還把灰塵弄到傷口里而不得不做修復手術(shù),但是事后她卻很難記起自己的行為細節(jié)。
前面說到了“瀕危”,那么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身上究竟有哪些問題才讓他們處于如此危險的境地呢?在這里我還是總結(jié)了兩點:不穩(wěn)定性和自我傷害的沖動。
何為不穩(wěn)定性?這就體現(xiàn)在,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心境不穩(wěn)定,會頻繁且無原因地嚴重抑郁、焦慮或者發(fā)怒;他們的自我概念也不穩(wěn)定,有時極度自我懷疑,有時又極度自負;患者的人際關(guān)系也極其不穩(wěn)定,常常無原因地對一些人從崇拜到鄙視。
除此之外,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描述有一種絕望的空虛,這就導致他們依賴新認識的人或者治療師,希望能通過他們來填補自己內(nèi)心巨大的空虛。他們對正常合理的拒絕和否定也持有偏執(zhí)的想法。例如,如果治療師因為生病不得不取消與一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面,這位患者很可能會認為治療師是在有意地拒絕他,會變得非常抑郁、憤怒,心想著:“我要殺了你!”
提到“自我傷害的沖動”,這可能是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陷入“瀕危”地步的最直接元兇。像K割傷或燒傷自己一樣,很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做出類似的自殺自殘行為。
最后,一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容易出現(xiàn)短暫的失憶,在這種狀態(tài)下,患者感受不到真實,失去對時間的感覺,甚至忘記自己是誰。在電影《致命誘惑》中格倫·克勞斯扮演的一位女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是這種情況。
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正好相反的是,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多數(shù)為女性。并且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表現(xiàn)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在某些方面非常相像(情緒、沖動的難以控制以及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困難),因此,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起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患者在早年曾遭受過創(chuàng)傷或者虐待。
好了,人格障礙部分就全部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