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孤獨癥,我們必須了解的26個問題。
什么是孤獨癥?
孤獨癥是一種腦發(fā)育性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和重復局限的興趣行為為主要特征。孤獨癥起病于三歲之前,三歲以后表現明顯,絕大多數兒童需要長期的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支持。。
孤獨癥和自閉癥是一回事嗎?
是的。孤獨癥的專業(yè)名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孤獨癥和自閉癥是英文Autism的兩種譯名,“孤獨癥”主要被中國內地的醫(yī)學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閉癥”則主要被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和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有使用漢語的國家所使用。
孤獨癥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孤獨癥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大部分孤獨癥兒童會有心理問題,如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孤獨癥也不是性格孤僻。
孤獨癥屬于哪類殘疾?
2006年起,我國將孤獨癥歸類為精神殘疾。
國際和國內首次診斷孤獨癥是什么時候?
1943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著名兒童精神科醫(yī)生LeoKanner發(fā)表了第一篇關于孤獨癥的論文,里面列舉了11個孩子的病例,并首次提出了孤獨癥的概念。1982年,南京腦科醫(yī)院兒童精神病學家陶國泰教授首次報告了4例孤獨癥患兒,此后引起國內關注。
孤獨癥的患病率是多少?
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告的全球平均患病率為62/10000(0.62%),相當于每160個兒童中有一位孤獨癥兒童。從各國報告的情況來看,孤獨癥的實際患病率可能還要高于這個數據。
孤獨癥的發(fā)病有性別差異嗎?
孤獨癥的發(fā)病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孩患病率顯著高于女孩,一般男/女患病率之比為4-6/1。
為什么會產生孤獨癥?
孤獨癥至今病因未明。流行病學研究已經篩查出很多可能導致孤獨癥的危險因素,但是沒有一種是導致孤獨癥發(fā)生的直接因素。比較公認的原因是基因變異與不良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特別是新生突變(denovomutation)可能是孤獨癥發(fā)病的主因,但具體致病因素和機制不明。研究顯示,一些因素如高齡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藥或接觸化學物質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獨癥的風險。
孤獨癥是由于父母不稱職造成的嗎?
不是。幾十年前,在人們對孤獨癥還不了解的時期,有些人認為,大人撫養(yǎng)孩子的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患有孤獨癥,尤其是孩子的母親。有一種說法叫做“冰箱媽媽理論”,意思是母親冷淡的養(yǎng)育方法會使孩子患有孤獨癥。這種說法已經被科學和事實推翻,研究證實孤獨癥是一種腦發(fā)育性障礙,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無關。
只有兒童才會得孤獨癥嗎?
不是。研究發(fā)現,孤獨癥是在兒童出生前產生的,在出生后幾個月至3歲前逐步出現孤獨癥癥狀,有的起初表現與普通兒童無異,但功能逐漸倒退產生孤獨癥癥狀。需要注意的是,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可能會持續(xù)終生。雖然科學與及時的康復可以幫助孤獨癥兒童不斷進步、走向獨立,但并不表示孤獨癥會止于兒童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