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行為問題包括:攻擊行為,自傷行為,發(fā)脾氣,不服從指令,自我刺激行為等等。家長們常常對于這些行為的發(fā)生覺得不可理解,有時候甚至覺得不可理解,有時候甚至覺得沒有來由。但是實際上,研究結(jié)果顯示,除了因為生理不適而導致的問題行為外,幾乎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是被強化的結(jié)果。舉例來說,如果在孩子想要某個玩具時大哭大鬧,最后父母頂不住壓力給他買了,之后大哭大鬧這個行為增加的概率就會上升。因此,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并非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習慣事件,或者可以解釋為孩子建立了一種不良的滿足他個人愿望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對孩子來說卻是十分有效的,因為他獲得了他想要的東西,比如某樣物品,某種注意,對成年人要求的逃避,或者某種強烈的感官體驗。
本質(zhì)上來說,問題行為其實是一種溝通行為,是孩子用來表達需求的方式。在看待問題行為這件事上是需要家長轉(zhuǎn)移焦點的,不要總是理解成這孩子又淘氣了,而是要理解成孩子正在試圖和我溝通呢。接下來,你才能有足夠的耐心去思索他到底在當時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從而提供相應(yīng)的支持。
常見的問題行為和表達的意思如下:
你在忙,他開始不停自言自語/摔東西/上竄下跳(引起注意)----其實他在說:我好無聊啊,你過來陪我玩一會吧。
你讓他學習,他摔教具/扭來扭去坐不好/眼睛東看西看(逃避任務(wù))---其實他在說:我不要學習,你教的東西太難了,學那么多也沒什么獎勵,你給的獎勵我其實不喜歡,你給的獎勵不夠多。
他一個人離開大家遠遠的,獨自看著電扇/擺弄著手指/自言自語(自我刺激)-----其實他在說:別人講的話我也聽不太懂,還不如自娛自樂輕松自在,對我來說看移動的東西就像你們看電影那么有意思啊。
你從他手里拿走了喜愛的玩具,叫他吃飯,他忽然開始狠命咬自己(獲得物品)-----其實他在說:我還想玩,再玩一會吧,可是我不知道怎么用語言說,我快急死了,你看我都咬自己了,你給我玩吧。
這里是四種常見原因的舉例,但大多數(shù)的問題行為會有復合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