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同注意力
共同注意指兩個人共同對某一物體或事件加以注意,以分享對該物品或事件的興趣的行為[1]。
共同注意可以分為被動對他人引發(fā)的注意力的應答(應答性共同注意RJA)和主動引發(fā)他人共同注意(自發(fā)性共同注意IJA)兩類[2]。
應答性共同注意是指兒童對他人發(fā)起的眼睛注視或手指指示做出回應。
自發(fā)性共同注意是指兒童主動引發(fā)他人對其感興趣的物體的注意[3],其表現形式或行為包括眼睛注視、注視跟隨、注視交替、手指指示、手指指示跟隨、主動展示、評論等一系列復雜的行為[1]。
如下表所示:
共同注意力是早期發(fā)展里程碑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任何認知功能都不是在某個時間點忽然出現的,而是有其發(fā)展過程的[4]。
01
從發(fā)展順序上看,正常嬰兒的興趣在6-12個月開始從與大人面對面的互動轉向對物體的探索,特別是那些屬于大人的物體;在此過程中,嬰兒試圖抓住這些物體,與大人共同關注同一物體。正常嬰兒9個月時有觀看被手抓住的物體的傾向,這些都被視為共同注意力的先兆。但是,這些行為的原因以及反映的認知功能目前還存在一些爭議。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表明大人主動發(fā)起的目光接觸是引發(fā)嬰兒參與互動的線索[4]。
02
大約在9個月時正常嬰兒,會指物,炫耀手里的物品,在人與物體之間轉換自己的目光。大約在11-12個月的時候,正常嬰兒通過大人的頭和眼睛的轉動而追隨注視的能力開始出現,我們也叫共享注意。也有一些研究者的觀點認為,這樣的能力大約在18個月的時候才開始出現,并且更能表明嬰兒具有能理解其他人在看和注意的能力,兩種觀點時間上有分歧。
03
嬰兒大約在12個月以后,開始對大人發(fā)起的共同注意行為作出反應,被動對他人引發(fā)的注意力進行應答。即應答性共同注意(RJA)。
04
大約12-14月間,在能夠跟隨大人的注視或者指引之后,嬰兒和兒童開始將注意力從物體轉向大人再轉向物體,以進一步核對自己所關注的物品是不是大人所真正關注的,從而與大人注意同一事物[4]。
05
在接近1歲末的時候,當存在有趣的事物(事件)并有其他人時,嬰兒和兒童,主動引發(fā)他人對其感興趣的物體的注意。即自發(fā)性共同注意(IJA)。開始時采用非語言的方式(注視和手勢),但很快就開始加入聲音,一般是比較簡單的聲音[4]。
06
大約在兩歲中期,嬰兒和兒童開始發(fā)展出一種協(xié)調性很好的共同注意技能,一般是以注視轉移和手勢為形式,提高了互動的效率[4]。
共同注意力能力的發(fā)展,意味著嬰兒可以準確地知覺和判斷他人的行為。通過與成人建立共同注意行為,嬰兒漸漸理解他人的意圖[5],同時逐漸學會利用手勢、眼睛朝向等手段吸引他人的注意。
這對語言、游戲技能、情感表達等社會性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
同時可以更讓嬰兒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趨利避害,可以有更多的途徑和方式去認識周圍的世界,更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情感溝通和社會交往[5]。
孤獨癥兒童共同注意力缺陷
共同注意力缺陷已經成為判斷嬰兒是否患有孤獨癥的一個重要標準。
孤獨癥的共同注意缺陷和其他技能缺陷有著緊密聯(lián)系,在其各類缺陷的表現中居于核心地位[2]。
已經有研究普遍認同,孤獨癥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孤獨癥嬰幼兒)普遍存在共同注意缺陷,他們與普通兒童和其他發(fā)展障礙兒童相比很少有共同注意的行為[3]。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孤獨癥嬰幼兒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同樣的,他們在共同注意缺陷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
高功能孤獨癥患者的缺陷主要表現在高層次共同注意上
低層次共同注意不一定存在缺陷
但不論能力的好壞,在無干預的情況下,孤獨癥兒童共同注意缺陷依然是確定且持續(xù)的,只是程度存在個體差異而已[3]。
舉例說明:
1、孤獨癥兒童在課堂中應答性共同注意行為的缺陷表現在與老師的對視接觸、視線跟隨、對自己名字反應減少等方面。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起孤獨癥兒童去看和注意到教學的內容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孤獨癥的兒童常常不會跟隨老師的指示去注意教學中要注意的內容和知識。
即使能吸引到孤獨癥兒童的注意力,其時間也較為短暫,注意的穩(wěn)定性也不及正常兒童。
有部分兒童雖然接受過對自己的名字作出反應的行為訓練,但對外界的刺激(呼喚其名字)反應微弱甚至沒有任何反應(應答或目光對視)。常常給我們留下“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印象。
事實上,部分兒童不管是在日常社交活動中還是在一對一的單訓教學中,很少甚至沒有與老師有過目光接觸和對視。
2、兒童在日常訓練中自發(fā)性共同注意缺陷表現在,兒童很少能用指點的方式向老師或成人展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玩具)。
孤獨癥兒童在和老師游戲的時候,眼睛很少接觸,不能和老師分享游戲的快樂。
大部分兒童視覺方向的跟隨較多指向物品(食物、玩具)。很少用自己的目光投向成人傳遞內心的需求,自發(fā)性手指指示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幾乎為0,取而代之的多以“拉、抱”動作代替注視和指向行為。
共同注意力缺陷與早期發(fā)展關系
孤獨癥兒童在共同注意力方面的缺陷比較明顯,孤獨癥兒童的共同注意與他們多個方面的發(fā)展存在相關或者說是預測作用。
主要表現在共同注意與語言、社會認知、社會互動、模仿能力、游戲能力以及情緒方面的發(fā)展有關[3]。
1、語言發(fā)展方面
無論是正常的兒童還是孤獨癥兒童,共同注意力對與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有著較好預測作用。
應答性共同注意能力能預測語言接受能力;自發(fā)性共同注意能預測語言表達能力[4]。
具體舉例說明,成人(特別是父母)給幼兒出示一個蘋果(發(fā)起共同注意)并命名此物品—蘋果。幼兒對蘋果加以關注和注意,此過程中幼兒的詞匯量得以增加。反過來,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新奇的物品(蘋果),向成人主動分享出示物品(蘋果),成人提供與物品(蘋果)一致的語言輸入,有助于幼兒語言的學習。
相反,共同注意的缺陷導致語言發(fā)展的缺陷。
共同注意對語言能力的關系較為密切,對孤獨癥兒童共同注意的干預能夠同時改善其語言能力。
2、在社會認知方面
共同注意與兩種重要的社會認知能力(即假裝性游戲和心理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
假裝性游戲指的是把本來不是B事物的A事物假裝是B事物進行游戲。[4](如,把皮球當成西瓜);
心理理論指的是以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并且將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歸因于其他人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在孤獨癥兒童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
3、在社會互動能力方面
有部分研究表明,共同注意的發(fā)展會促進社會互動能力的發(fā)展,共同注意的缺陷對社會互動能力的發(fā)展存在負面影響,與社會性能力及親社會性行為呈正相關。
孤獨癥共同注意行為越頻繁,父母觀察到的積極社會行為就越多。
相反,共同注意行為較少的孤獨癥兒童表現出更多干擾性的社會行為[3]。
4、在模仿方面
孤獨癥兒童的應答性共同注意、自發(fā)性共同注意、立即模仿、延遲模仿,任意兩者之間都顯著正相關[3]。
5、在游戲能力方面
也有一些研究發(fā)現,孤獨癥兒童的共同注意與功能性和象征性游戲存在顯著相關。
孤獨癥兒童應答性共同注意能力越好則功能性游戲能力和象征能力也越好[3]。
也有研究表明,孤獨癥兒童應答性共同注意、自發(fā)性共同注意和假裝性游戲能力任意兩者之間都顯著相關[3]。
6、在情緒能力方面
共同注意與孤獨癥兒童的情緒能力有關。
積極情緒能促進孤獨癥兒童的應答性共同注意,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孤獨癥兒童的應答性共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