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從行為矯正的角度解決。語言可以看成一種特殊的行為。在聲音不夠大的時候,不給孩子回應(yīng)。只有在聲音足夠大的時候,我們才給孩子反饋,長期堅持,讓孩子明白,被強(qiáng)化的是音量足夠大的聲音,如果聲音小,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家里人要一致堅持,讓孩子形成習(xí)慣性反射。如果您憑著對孩子的理解,無論他的聲音多小,您都能懂得孩子的意思,都能夠滿足他的需要,這就等于你自己在強(qiáng)化孩子的“小聲音”。
第二,從思維方式上,必須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站在對方角度思考,話是讓別人聽的,由于發(fā)話人和聽話人所處的距離遠(yuǎn)近不同,對方的聽力敏感性不同,說話時的環(huán)境是否安靜不同,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說話,就要調(diào)整自己的音量,在嘈雜的商場里,即便和媽媽說話,聲音也要大一些,在家里雖然安靜,但是和奶奶說話,聲音要大一些,只有這種社會化的思維方式建立起來了,這個問題才能獲得孩子自己的主動調(diào)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