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guī)У暮⒆右呀?jīng)會說,也有部分主動語言,有一定認知基礎。但理解對話差,鸚鵡學舌,問題如下......
主動語言方面
孩子主動語言少,每次有需求都說媽媽我要吃,不能因人而異的變化,也不能因場景不同而變化。原因可能是孩子對人物的分辨差,再有就是媽媽強化的“媽媽我要吃”過多,導致孩子把想吃食物這一需求和那句話畫了等號。因為在家庭干預中,我們應該要求家長在不同的場景說不同的話,使該環(huán)境與該語言相匹配。并且在同一場景說不同的話,使孩子知道想要滿足一種需求可以有很多說法。首先因場景而變,比如,孩子想要出去玩,我們第三人示范我要玩,孩子想要吃時,第三人示范我要吃。孩子渴時,第三人示范我要喝水。其次,固定需求不同表達,比如孩子想給媽媽要餅干,我們除了示范媽媽我要餅干外,還可以表達給我吃個餅干吧,我想吃餅干,把你的餅干給我吧等,我們的孩子固定需求很多都只有一種表達,而不能換個說法來表達需求。上述語言主動表達是建立在孩子需求上的,追隨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興趣,了解孩子心里需求,示范表達孩子心里想法,滿足孩子心里愿望。從而尊重孩子,讓孩子主動表達,提高孩子主動表達能力。
認知表達方面
孩子認識卡片,但不認識書上的圖畫。我們的孩子往往有固定的思維,固定的認知方式方法,從而使得孩子認為卡片上的蘋果是蘋果,實物蘋果反而不認識了,或者表達不出來了。當孩子從實物認知過渡到卡片認知時,我還會找一些相關的圖書讓孩子去認識表達,讓孩子了解到一個物品千變?nèi)f化,從現(xiàn)實跑到圖畫里,都是該物品,它的形狀屬性沒有變化,真正的視覺分辨與認識。孩子的認知是從實物具體階段到半具體階段,最后是抽象階段。
理解與思維對話方面
我們應該重視以下幾點,可能大家平時都遇到過這些問題。A、我們問孩子嘴巴能干什么?用什么吃飯?孩子都能正確的回答出來,但是換個問法,用哪里吃面包?用哪里喝水等?孩子就回答不上或者重復我們的問題面包,喝水等后面的字。平時訓練中,首先在問孩子問題時,我們可以給孩子視覺上的提示,讓孩子視覺理解了該問題,比如,用哪里吃蘋果?我們在孩子回答前(孩子不會回答),先給指出嘴巴讓孩子視覺理解了,孩子明白了原來是嘴巴。再有就是泛化,通過不同問題的泛化,從而遠離孩子固定思維模式。如,用哪里看報紙?用哪里看蘋果等?使孩子真正的理解問題,真正的回答問題而不是刻板記憶。B、指令理解方面,我們常用的指令有拍拍手,手背后等。孩子能夠理解并完成。但在幼兒園,我們更多的要求是,哪個小朋友坐好了,小手放好了,我要先把某個獎勵物品給小手背后的小朋友,我看那個小朋友的小手放的最好等這些語言,可能過于冗長復雜的話語我們的孩子就理解完成不了,指令多樣化,也是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C、我最近用照片給孩子上課,開始只是讓孩子復述,待孩子能力達到了我就問他問題,家長示范回答。比如,照片中孩子脫鞋子,我提問后家長示范孩子在脫鞋子,我就開始問孩子鞋子在哪里?照片上脫鞋子的小孩是誰呀?借助孩子的照片延伸問題,使孩子在看照片基礎上理解,并且能夠延伸,來解決孩子鸚鵡學舌和刻板記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