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說“不要做”的時候,有些孩子會聽從,慢慢改掉了習慣;有些孩子會暫時停止原來在做的事,但沒過一會兒又開始做;還有一些孩子立即發(fā)起小脾氣。換句話說,告訴孩子“不要做”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但因為說“不要”很容易,所以不管這句話有用沒有,大人們還是不斷地在對孩子說“不要做”,可是你是否知道,隱藏在這句話背后的危機?告訴孩子“不要做”的不利之處:
建立了一個負面的環(huán)境
當大人說太多“不要”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孩子哪里都是毛病,完全沒有優(yōu)點。而孩子會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或者不允許的,孩子也會焦慮。
建立了一個負面的親子關系
大人總在以長輩的身份教育孩子,而不是試著去當孩子的朋友,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遠離你。
“不要做”的定義不明確,讓孩子困惑
因為告訴孩子“不要做”完全是根據(jù)每個人個人的標準而定的,而不是一個有計劃并且有固定標準的指令,所以當孩子做某些事的時候,有些大人覺得不適合會叫孩子停止,而有些大人覺得無所謂,會由著孩子去做。甚至于,“不要”可能是根據(jù)個人的心情而定的:今天心情好,可以由著孩子做一些略為出格的事,今天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順眼,都會叫孩子“不要做”。對于孩子來講就變成了,“有的時候可以做,有的時候不可以做”,沒有既定的標準或原則去遵行。
告訴孩子不要做只是讓孩子停止他正在做的事,卻沒有告訴孩子應該怎么樣做。
即使孩子能聽話停下動作,下一次卻仍然只能按他會的但不被大人接受的方式去做,所以問題行為得不到改善。
當聽到“不要”的字眼的時候,根本沒停下來
當大人太多地用“不要”這個字眼的時候,有的時候孩子停下來了,有的時候孩子沒有停下來,大人也沒有跟進。漸漸地,“不要”這個字眼對孩子來講失去了應有的力量。在關鍵時刻,當我們真的需要孩子立即停下來的時候,我們說“不要”,孩子卻停不下來了。反而卻愈演愈烈。例如:當孩子要碰開水杯子的時候,我們會喊“不要碰”,但自閉癥孩子可能根本不聽,因為他認為這樣正是引起你注意的機會。
家長可能會想認為對孩子說“不要”的行為,一般都是問題行為??墒牵绻軓膯栴}行為剛剛開始發(fā)生的時候就給予正確的指引,那么這些問題行為就會慢慢地被取代掉。家長改變?nèi)粘V薪o予指令的習慣,就會發(fā)現(xiàn)效果很不一樣,很多小的問題行為可以直接改善。
不對孩子說“不”,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呢?
堅持給正面的指令,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
省掉帶“不”字的指令,只用正面指令,比如:
不要跑→慢慢走
不要用手抓菜→用勺子吃
不要甩門→輕輕地關門
不要尖叫→小聲點說話
不要亂扔→扔到垃圾筒里
不要亂沷水→在浴盆里玩水
不要玩遙控器→把遙控器放在……
不要打小弟弟→輕輕地摸小弟弟
不要搶玩具→起玩玩具
當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的時候,馬上要輔助孩子去做。通過實踐,才能讓孩子明白應該做什么,并且慢慢建立新的好習慣
當孩子跟從指令和輔助做了之后,一定要記得夸講孩子,并且時不時地獎勵孩子。有強化物跟隨一個好的行為,這個行為在將來就會越多地發(fā)生。
在關鍵時刻(需要孩子立即停止某行為的時候),我們要用比較強烈的語氣說“不”或“停”,并且馬上用輔助來讓孩子停止他的行動,這樣可以建立起孩子對“不”和“停止”這兩個指令的即時反應。這個反應,在很多危急時刻是非常重要的。
結(jié)束語:要改掉對孩子說“不”的習慣很不容易,然一旦建立起這個好習慣卻是終身受益的。當家長在挑孩子毛病的時候,第一件事要想的就是,孩子應該怎么樣做,然后再告訴和輔助孩子。在這個過程里,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對指令的服從會越來越好,而且你也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方面,親子關系也會變得正面積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