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兒童的教育:混班≠融合
摘要:國內針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剛剛起步。蒙蒙盡管千辛萬苦進了幼兒園,老師很有愛心,但由于老師讀不懂蒙蒙的行為,施教起來很有難度。
自閉癥兒童教育:混班≠融合
6歲的蒙蒙是一名
自閉癥患兒。自3歲半被確診后,父母堅持讓他上普通幼兒園,和正常兒童一起接受學前教育。“并不是我們偏執(zhí)、不接受孩子的病況,這實際上是給孩子做康復治療。”
作為蒙蒙的父親,李先生有苦難言。由于自閉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所以歐美和我國港臺地區(qū)最近一二十年來,通行的做法是把自閉癥兒童和正常孩子安置在一起,通過實施“融合教育”,為患兒創(chuàng)造人際交往環(huán)境,幫助他們增強溝通能力。
可惜的是,國內針對自閉癥兒童的融合教育剛剛起步。蒙蒙盡管千辛萬苦進了幼兒園,老師很有愛心,但由于老師讀不懂蒙蒙的行為,施教起來很有難度。
“混班就讀,不等于融合教育。”在昨天閉幕的上海市第二屆自閉癥康復論壇暨系列公益講座上,一些業(yè)內專家一語道出了自閉癥患兒接受學前和學齡教育的尷尬。
混合了,卻沒有融合
此次論壇的組織者,上海愛好兒童康復培訓中心院長楊曉燕說,由于自閉癥到目前為止病因不明,無特效藥可醫(yī),教育成為讓患者康復的重要途徑。“病情嚴重的自閉癥患者,可能需要長期在輔讀學校和專業(yè)機構接受教育,但更多病情較輕的患兒,完全可以去普通的幼兒園和中小校學習,接受融合教育。”
其實,國際上倡導的針對自閉癥兒童的教育理念,蒙蒙的父親李先生早在3年前就通過互聯網知曉。蒙蒙屬于輕度自閉癥,智力和普通孩子相差無幾,“老師和他呆上一整天,除了發(fā)現他的一些行為稍許怪異外,大概也不會認為他有自閉癥。”但入讀普通幼兒園后,問題還是來了。
同樣做游戲,正常的孩子聽了規(guī)則就會玩,可蒙蒙不會;老師講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爭相舉手回答,而蒙蒙很長時間可能在“神游”,根本聽不進故事……這正是讓李先生心焦的地方:幼兒園老師欠缺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對自閉癥知之甚少,加上班級孩子太多,實在心有余力不足。
最讓李先生感到內疚的是:班主任老師曾因為照顧蒙蒙的時間太多,受到其他家長指責。“一樣是孩子,一樣付學費,老師何苦要在一個‘問題兒童’身上花這么多時間?”也有家長斥責幼兒園接收了“智障兒童”。畢竟,多數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和“問題兒童”共處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