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療法是一種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法,主要運用一次性特制浮針針具為治療工具,以局部病癥為基礎,主要是進入淺筋膜層。留針時間長,主要用于治療局部病,不深入肌肉層,而是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操作時特別注意掃散動作,使整個針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樣。浮針操作時好比針漂在水面上游泳。浮針療法脫離了經絡、腧穴、氣血理論,與傳統(tǒng)針灸學有著很大的差別,這種新療法可用來治療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見病癥。進針時沿皮下淺刺,不引起酸、麻、脹、重、痛等感覺。
操作方法
1.進針部位碘伏常規(guī)消毒。
2.進針時雙手配合,針體與皮膚呈15°-35°角左右刺入,不要刺入太深,確保浮針針尖在淺筋膜層。
3.刺入后運針用單手,沿皮下向前推進,可見皮膚呈線狀隆起。運針深度一般在25-35mm之間,之后以進針點為發(fā)點,手握針座,左右搖擺,使針體做扇形運動。掃散動作須輕柔,有節(jié)律、穩(wěn)定不能或上或下,且要神情專注,心無旁騖,仔細體會針下的感覺和病人的反應,操作時間一般以2-3分鐘為宜。
4.掃散完畢,抽出針芯,用膠布附于針座,固定留于皮下的軟套管,留針24小時。
浮針療法是在人體皮下針刺,與皮膚的關系很密切,皮毛與肺臟的功能關系密切。因此皮膚入手的治療往往能夠促使經脈氣血運行,達到調節(jié)內臟平衡,使大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協調統(tǒng)一的狀態(tài)。皮膚是六淫侵犯人體的主要渠道,百痛大多是從皮膚驅除的,浮針療法在皮下進針,不深入肌層,能夠振奮皮部的陽氣,又留針時間長,因此效果顯著在情理之中。浮針療法在臨床上往往刺完疼痛立即減輕或消失,但若隨即起針,疼痛可能復作,若留置浮針于皮下,鎮(zhèn)痛效果可得以維持,但留針只能延續(xù)針刺后即刻的療效,沒有發(fā)現鎮(zhèn)痛效果隨著留針而增加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