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炙
將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入一定量食鹽的水溶液共同拌炒的方法稱為鹽炙法。
鹽,味咸,性寒。主入腎經(jīng),具有強筋骨,軟堅散結(jié),潤燥的作用,因此,鹽炙法多用于補腎固精、療疝、利尿和泄相火的藥物。
目的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如杜仲、小茴香、車前子、益智仁等。
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如知母、黃柏。
緩和藥物的辛燥之性。如補骨脂。
操作方法
1.先拌鹽水后炒藥:凈選或切制后的藥物加定量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被完全吸盡,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或炒干,取出放涼。一般藥物多采用此法,如黃柏。而杜仲用中火,炒至顏色加深,有焦斑,絲易斷為度。
2.先炒藥后加鹽水:凈制或切制后的藥物置熱鍋內(nèi),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如有爆裂聲(車前子)或變色(知母)或微黃色,微有爆聲(菟絲子)時,噴灑定量鹽水,炒干,取出放涼。含黏液質(zhì)較多的藥物多用此法。因其遇水發(fā)粘,粘成坨后,鹽水不易滲入,翻炒時受熱不均,又易粘鍋。所以,需先將藥物加熱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藥物質(zhì)地疏松,此時噴灑鹽水,利于滲入藥物組織內(nèi)部。
鹽的用量:每100kg藥物,用食鹽2kg。
注意事項
1.加水溶化食鹽時,一定要控制水量。一般以食鹽的4-5倍為宜,亦應(yīng)視藥物的吸水情況而定。若加水過多,則鹽水不能被藥物吸盡,或者過濕不易炒干;加水過少,又不易與藥物拌勻。
2.含黏液質(zhì)多的藥物,如車前子、知母等,不宜先與鹽水拌潤。因這類藥物遇水容易發(fā)粘,鹽水不易滲入,炒時又容易粘鍋。所以,需先將藥物質(zhì)地變疏松,再噴灑鹽水,以利于鹽水滲入。
3.鹽炙法火力宜小,采用先炒藥后加鹽水的操作方法時,更應(yīng)控制火力。若火力過大,加入鹽水后,水分迅速蒸發(fā),食鹽粘附在鍋上,達不到鹽炙目的。但杜仲鹽炙時,要選擇中火,以便于炒至規(guī)定程度。
4.鹽炙藥物一般應(yīng)炒干即可,但也有些藥物需炒至規(guī)定程度。如杜仲應(yīng)炒至棕褐色,易斷絲為度;補骨脂炒至微鼓起,迸裂并有香氣時取出。
5.鹽炙后的藥物須密閉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