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醫(yī)文化當(dāng)中不可缺失的一環(huán),對于治病防病都是效果較為不錯的,但是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艾灸也是分為很多的種類,快來看看吧!
一、艾條灸
艾條灸,又稱艾卷灸;是用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燒,在穴位或患處施灸的一種治療方法。艾條分無藥艾條(清艾條)和有藥艾條兩種。無藥艾條用薄棉紙(長28cm、寬6cm)像卷煙卷一樣將艾絨卷成直徑1.5cm、長20cm的艾卷。卷的松緊要適中,太緊不宜燃燒,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質(zhì)量約10g,可燃燒約1小時。有藥艾條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shù)、乳香、沒藥、川椒各等分,研末,每支艾條在艾絨中加人藥末6g,用三層厚棉紙卷制成藥條,膠水封口,兩頭的紙擰個結(jié)即成。
目前也有市售的無煙艾條或微煙艾條,燃著時基本無煙,氣味芳香,可供使用。緊急情況下得不到艾條時,也可用香煙代替。制成的艾條應(yīng)放于干燥處,防止受潮發(fā)霉或生蟲。
艾灸技術(shù)的分類快來看看吧!
艾條灸法可分為懸起灸與實按灸。
1)懸起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其中有懸于施灸部位之上的,固定不移,直至皮膚稍有紅暈的溫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約3cm,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動,使皮膚有溫?zé)岣卸恢劣谧仆吹幕匦?有點燃的艾在施灸部位上下移動,呈麻雀啄米似的雀啄灸。此法能溫通經(jīng)脈、散寒祛邪,適用于病位較淺、病灶局限的風(fēng)寒濕痹及神經(jīng)麻搏、小兒疾患等。
2)實按灸:用藥艾條點燃后,墊上紙或布.趁熱按到穴位或患處,使熱氣透達深部的一種施灸方法。即在施灸部鋪上10層綿紙或5~7層棉布,再將點燃的藥艾條隔著紙或布,緊按其上,稍留1~2秒即可。若艾火媳滅,應(yīng)重新點燃后再灸,如此反復(fù)施灸10次左右。也可將點燃的一端,用7層棉布包裹,緊按在穴位或患處,余同前操作。本法適用于病位較深的風(fēng)寒濕痹、痿證及寒證。
二、艾炷灸
艾炷是用手捏捻制作。將加工好的艾絨搓捏緊實,用拇、食、中三指邊捏加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圓錐形艾絨團,即是艾炷。艾炷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高1cm,炷底直徑0.8cm,重約0.1g,中者為大炷之半,如棗核大;小者如麥粒。
艾炷的制作方法主要為手工制作:把適量的艾絨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反復(fù)旋轉(zhuǎn),把艾絨捏緊即成規(guī)格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艾灸時,用火柴或燃著的線香點燃艾頂部即可。艾炷燃燒一個,稱為一壯。施灸的壯數(shù)、艾炷的大小,以疾病性質(zhì)、病情輕重、體質(zhì)強弱、年齡大小、治療部位以及是否化膿而定。大凡久病、體質(zhì)虛弱者艾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初病、體質(zhì)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shù)宜多;肌肉淺薄的頭、面、頸、四肢末端宜小壯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壯多灸。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稱著膚灸,古代稱為“著肉灸”,是將艾炷直放在施灸部位皮膚上點燃施灸的一種技術(shù)。這是艾灸技術(shù)中最基本、最主要而常用的一種傳統(tǒng)灸法。根據(jù)施灸部位灸后是否化膿留下瘢痕,又分為瘢痕灸、發(fā)皰灸、瘢痕灸三種。
無瘢痕灸: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病。用中、小艾炷施灸,當(dāng)艾炷燃燒到1/3至1/2,病人稍感灼痛時,立即更換艾炷再灸,防止皮膚燒傷,對昏迷、小兒及感覺麻痹者尤應(yīng)小心。
發(fā)皰灸:用于哮喘、瘰疬、皮膚疣、眩暈、皮炎、肺結(jié)核等。用小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發(fā)資時繼續(xù)灸3~5秒。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出現(xiàn)黃斑,1~2小時后局部發(fā)皰,一般不需挑破,3~4日后可自然吸收,如水皰較大,可用消過毒的毫針點刺數(shù)孔,放出液體,局部涂擦甲紫即可。一般短期內(nèi)留有色素沉著,不遺瘢痕。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主要適用于哮喘、肺癆、癲癇、潰瘍病和發(fā)育障礙等。對高血壓.預(yù)防中風(fēng)及防病健身有較好的效果。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灸后局部皮膚被燒傷,產(chǎn)生無菌性化胺現(xiàn)象,故又稱化膿灸。選擇平整而舒適的體位,在選好的穴位上涂些蒜汁后,立即將小艾炷黏上.點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燒盡,艾火自媳,除去艾灰。根據(jù)病情所需壯數(shù),更換新炷再灸。每灸完一灶,重新涂蒜汁1次,一般灸3~5壯,小兒及體弱苦灸1~3壯。施灸過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圍用手輕輕按摩、拍打,以減輕疼痛。灸畢,于施灸部位敷貼灸瘡膏藥(淡膏藥)或一般膏藥,封護灸瘡,大約1周可化膿,如不化膿,可吃些羊肉、魚、蝦等物促使化膿?;摃r每天換藥膏一次,4~5周瘡口結(jié)痂,脫落而形成瘢痕。施灸時謹防暈灸,若有繼發(fā)感染,則應(yīng)積極對癥治療。
(2)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隔物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藥物,不使其直接接觸皮膚的一種施灸技術(shù),具有艾灸與藥物的雙重作用。本法火力溫和,易于被患者接受,臨床運用廣泛。根據(jù)其襯隔物的不同,可分為多種炎法。
隔姜灸:此法最為常用。適用于因寒所致的嘔吐、腹痛、泄瀉、胃痛、痛痹、痛經(jīng)、面癱等病癥。取新鮮生姜一塊,切成約3~4mm厚的姜片(姜片大小根據(jù)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細針于中間穿刺數(shù)孔,放于施灸部位上,在其上置1個或數(shù)個炷,點燃施灸。如病人感到灼燙難忍,可將姜片向上提起,稍緩,再放下續(xù)灸,可灸3~7壯,以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
隔蒜灸:適用于癰、疽、瘡、癤、蛇咬、蝎螯等外傷疾患。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0.2~0.4cm厚的蒜片,用細針于中間穿刺數(shù)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點燃施灸。每灸4~5壯更換蒜片,每穴一次灸足5~7壯。也可取適量大蒜,搗如泥狀,敷于穴上或患處,上置艾炷點燃灸之。
隔蔥灸:適用于虛脫、腹痛、尿閉、疝氣及乳腺炎等病。把蔥切成0.3~4cm厚蔥片,或搗如泥狀,敷于臍中及四周,或敷于患處,不可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壯,以自覺內(nèi)部溫?zé)崾孢m,不覺灼痛為度。
隔胡椒灸:適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風(fēng)寒濕痹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取胡椒細末適量,加少量面粉和水調(diào)和,制成0.3cm厚的圓餅,中央凹陷,內(nèi)置適量藥末(丁香、肉桂、麝香等),將凹陷填平,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壯,以內(nèi)部感覺溫?zé)崾孢m,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隔韭菜灸:取韭菜連根適量洗凈.搗爛如泥狀,制成幣狀圓餅,置瘡面上艾炷點燃灸之,一般每次灸5~7壯,以局部覺溫?zé)崾孢m為度。本法適用于瘡瘍痛等癥。
隔鹽灸:適用于急性胃腸炎、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疝痛、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虛脫、中署、尿潴留等病。取干燥純凈的食鹽適量研細或炒溫,填平臍孔,上置艾炷灸之。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換艾炷。也可于鹽上放置姜片而施灸,以免食鹽受火暴起而致燙傷。臨床一般施炎5~9壯。
隔附子灸:適宜治療各種陽虛病癥,如陽痿、早泄、畏寒、遺精,以及瘡瘍久潰不斂或一些陰虛性病癥。亦稱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0.3~0.5cm厚,中間用針穿刺數(shù)孔,放于施炎部位的皮膚上,上置艾炷點燃灸之。也可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diào)和做餅如五分硬幣大,厚約0.4cm,中間扎孔,放于施灸部位的皮膚,上置艾炷灸之。
隔黃土灸:本法對濕疹、白癬及其他因濕毒而致的皮膚病有效。選取純凈黃色黏土,用水調(diào)和做成約0.6cm厚的泥餅,中間針刺數(shù)孔,放在施灸部位,把艾炷放于泥餅上點燃施行。
隔甘遂灸:適用于小便不通等癥。取甘遂末適量,加入面粉用水調(diào)成膏狀,敷于臍中,上置艾炷灸之。
隔皂角灸:適用于蜂螯、蚊叮、蟲咬等。取皂角切成片狀,放患處上置艾炷施灸。
隔陳皮灸:適用于胃脘脹滿、飲食不振、嘔吐、呃逆等癥。取陳皮曬干研末,用姜汁調(diào)如膏狀,敷于中脘、神闕穴,上置艾炷灸之。
隔蓖麻仁灸:取蓖麻仁適量,去殼,然后將蓖麻仁搗爛如泥膏狀,制成餅如二分硬幣大,厚約0.3cm,貼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如灸百會穴治療脫肛、胃下垂;灸印堂、下關(guān)、頰車、陽白治療面癱。
隔雞子灸:適用于發(fā)背、癰疽初起諸證。取雞蛋一個,煮熟,對半切開,取半個(去蛋黃)蓋于患處,于蛋殼上置艾炷灸之,以局部感覺熱癢為度。
三、灸器炎
灸器灸是利用特制工具施灸的一種方法。這種特制的金屬灸具有稱為“溫灸器”或“灸療器”、家庭常用的有艾條器灸和溫盒灸。
艾條器灸:是一種特制的筒狀硬塑灸具,內(nèi)裝點燃后的艾條,并可通過橡皮筋與灸具上的固定鉤將灸具固定于施灸部位,還可通過灸具上的螺旋調(diào)節(jié)及時調(diào)節(jié)施灸高度,一般炎10~20分鐘,以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病人感到舒適為度。凡適用于艾條懸起灸者均可用此法施灸,尤其適用于老年保健。
溫盒灸:是一種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內(nèi)裝艾絨或艾條,點燃后固定在一個部位施灸的方法。灸盒按其規(guī)格分大、中、小三種(大號:長20cm,寬14cm,高8cm;中號:長15cm,寬10cm,高8cm;小號:長11cm,寬9cm,高8cm)。溫灸盒制作:取規(guī)格不同的木板(厚約0.5cm)制成長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個隨時取下的蓋(與盒的外徑大小相同),并在盒內(nèi)中下部安置金屬窗紗(40目或60目)一塊,距底邊約4cm。施灸時,把溫灸器安放在所選部位的中央,將艾絨平鋪干窗紗上,點燃施灸,或?qū)Ⅻc燃的艾條,置于窗紗上,對準穴位施灸。每次灸15~30分鐘,艾絨或艾條燃完,可加艾域或艾條繼續(xù)施灸,直至達到所需的施灸時間。在施灸過程中如周部自覺灼燙時,可將溫灸盒稍上移,也可在盒與皮膚之間墊上棉布或紙片數(shù)層,待溫度下降時再移去,灸至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暈而不燙傷為度。
四、艾熏灸
艾熏灸適用于治療風(fēng)寒濕痹。將艾葉(或艾絨)適量放入容器內(nèi)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蒸汽熏灸之。也可將艾絨適量放入器皿中點燃,以煙熏灸之。
五、曰光灸
日光灸適用于風(fēng)寒濕痹及慢性虛弱性疾病。將艾絨鋪在穴位上或患處,在日光下曝曬(周圍用物遮蓋好,夏季要防止中暑),或借助聚光聚焦而施灸,以局部有溫感為度。每次10~20分鐘。
艾灸技術(shù)的分類,大家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應(yīng)該有了自己的了解,艾灸技術(shù)對于很多的疾病都是效果不錯的,日常生活中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