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柔韌性是指下肢單個或多個大小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關節(jié)活動幅度以及周圍肌肉、韌帶和軟組織的伸展能力。下肢柔韌性的好壞除了受關節(jié)生理結構限制因素外,還有看肌肉、韌帶的彈性及伸展性,以及神經對關節(jié)骨骼的調節(jié)能力。人的身體素質心肺功能、活動能力主要與下肢運動能力有關,而下肢運動能力主要是通過下肢運動素質的五個方面: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體現。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多種生理、病理因素影響,下肢柔韌性水平降低,導致病人活動能力范圍下降,肌肉痙攣、韌帶損傷、跌倒等風險事件增加,尤其表現為睡眠質量下降,嚴重影響病人生活的質量。解放軍總醫(yī)院的曾鵬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并于2016年血液凈化論壇進行了相關議題的演講。現對其研究總結如下:
研究方法:
入選16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隨機分2組,運動組和普通組。入組標準為:血液透析時間3個月以上、年齡18歲~65歲、意識清楚、四肢健全、心功能正常;排除標準:血管通路為股靜脈導管患者、骨關節(jié)病、骨質疏松等疾病。運動組進行個體化下肢柔韌性訓練,采用坐位體前屈法,每次5分鐘,每日3-4次,訓練期間監(jiān)測心率變化,心率大于130次/分立即停止當次訓練。普通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觀察兩組病人在運動前、運動3個月后入睡潛伏期、夜間醒來次數、晨起疲乏感、睡眠質量指數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研究結果:
在運動干預前,兩組病人在PSQI總分和各因子的得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1>0.05),經過3個月的運動干預后,運動組PSQI總分和各因子的得分有明顯降低(P2<0.05),對照組PSQI總分和各因子的得分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3>0.05),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運動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4<0.01)。兩組病人運動干預前入睡潛伏時間、夜間覺醒次數、晨起疲乏感的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1>0.05),經過3個月的運動干預后,運動組的入睡潛伏時間明顯縮短,夜間覺醒次數減少,晨起疲乏感減輕(P2<0.05),睡眠質量指數明顯降低,對照組3項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3>0.05),干預后兩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運動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4<0.01)。
研究結論:
下肢柔韌性運動模式能有效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