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自戀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還是說,他們天生就這樣?
看情況,早在孩提時期,尤其是新生兒,他們需要被持續(xù)不斷的關注,對他們而言,自我關注是一種求生的本能。漸漸地,隨著成長,他們會意識到在眾多的剛性需求中,他們并非唯一。這時,耐心、理解以及其他重要的社會人特質便逐漸發(fā)展起來。
我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性。如果父母是非常自戀的人,父母就不會那么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需求被忽視、嘲笑、羞辱,甚至遭到攻擊,從而使他們在內心深處極度渴望被愛和被關注。
因為缺乏關愛,孩子則容易導致如下兩種行為--
1)孩子為了獲得認可和關注,他們變得具有表演特質。
對孩子而言,父母并沒有給他們提供安全感,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內心需求和痛苦不屑一顧。父母只關注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孩子的內心深受傷害,但同時,還得嘗試在缺乏關愛的情形下生存。因為沒有安全感的保障,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啟動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起初,他們通過模仿作為一種嘗試,但很快,他們發(fā)現(xiàn)通過表演可以操控父母及其他人。基于這個發(fā)現(xiàn),他們從此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帶上各種各樣偽裝的面具,以便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尤其是從父母身上,以及那些同樣缺乏關愛、渴望關愛的人。他們變得自私、無情,成為一個操控高手。
2)另一種極度自戀者則是因為在過分寵溺的環(huán)境下成長而產(chǎn)生的。
成長過程中,他們從未因自私或傷害他人的行為而引發(fā)負面的評論,從而成長為一群社交怪物,被稱為“小孩”,而且是“超級小孩”。他們完全不懂得要尊重他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神,是上帝,是至高無上的,非常自我。
二問:你認為,自戀會是21世紀一個日漸發(fā)展的問題嗎?
是的。嬰兒潮(注:在第二次大戰(zhàn)后大約20年期間出生的人)和嬉皮士一代人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的孩子。這使得他們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資格,可以獲得完全的成功--而且不費吹灰之力。
三問:自戀型的人都有哪些常見的特征呢?(頻繁地更新facebook?不斷尋求別人的關注?)
極度自戀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總在不停地談論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但對他人卻缺乏同理心和關懷、在公共場合夸張地展示自己,如在網(wǎng)絡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或不停地談論“自我”。
另一種自戀形式則是受害者人格。如果自戀人格是一個硬幣,那么一邊是夸張(我比你更強),另一邊則是扮演受害者人格(我比你更好,是因為我遭受的比你多)。有受害者人格的自戀人,會堅持認為你無法理解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苦難。他們甚至會拿你不好好照顧他、不支持他們的行為來羞辱、指責你(譯者按:他們內心的OS是“生活已對我如此不公,你還不好好待我,你好沒良心?。?rdquo;)。
針對一件事情的兩面(產(chǎn)生的原因或產(chǎn)生原因的反面)都有可能導致自戀。一個人也許是因為一件事的一方面而變成受害型自戀,但也可能是因為對立的那一面。這種對立是客觀存在的,好比:政治上(保守派VS自由派),生活里的道德問題(墮胎VS反對墮胎),甚至在選擇什么顏色來刷墻這種小事情上。一個有技巧的自戀者,會把“傷害”當成一種手段,來獲得別人的注意。(譯者按:在受傷型自戀者的世界里,“傷害”不是我們所認為的不利,相反,會成為他們有利的手段之一)如此,大多數(shù)人都會落入受傷型自戀者的圈套,不然的話,就會被他們稱為麻木和冷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