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媽媽累死也養(yǎng)不出好孩子,特別最后一種
摘要:每當媽媽質問孩子的時候,孩子卻振振有詞、有理有據的說:“如果你不能養(yǎng)活我一輩子,為什么從小對我那么寵溺?!”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不可忽視的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懂事聰明,有的就無所事事,這都是源于小時候父母親的教育。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報道:一個媽媽辛辛苦苦的把孩子兒子養(yǎng)大,當孩子大學畢業(yè)后,有工作了。媽媽很是欣慰,可是兒子每次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會辭職,每天抱怨離家太遠、工作量大、還要加班、太苦太累,自己快要受不了。
于是就這樣渾渾噩噩過了兩年,這兩年時間兒子在家過得心安理得,拿著媽媽僅有的工資上網打游戲,去外面消遣。
每當媽媽質問孩子的時候,孩子卻振振有詞、有理有據的說:“如果你不能養(yǎng)活我一輩子,為什么從小對我那么寵溺?!”
其實,當我看到這則新聞之后,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而有關專家的解讀也讓很多家長陷入沉思:我家是不是也有這種潛在危機?
從小,老一輩的人就告訴我們:“小不忍則亂大謀。”“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我們作為父母怕孩子吃苦,就幫孩子承擔一切,包辦一切,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但是卻無情的剝奪了培養(yǎng)孩子品格和能力的機會。
都知道,每個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如果教育方式不正確,那也是于事無補。
1、熱衷攀比型
中國媽媽是出了名的愛攀比,媽媽們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攀比,不管是買玩具還是上補習班,甚至有的家庭還要曬車曬房曬旅游。
別人的孩子去補習班,媽媽就要孩子去,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孩子考了前三名,就要讓孩子趕超第一第二。漸漸的,孩子只看分數,只懂吹噓,不知道如何學習,不懂學以致用。
2、過分愧疚型
我們都知道德國父母教孩子嚴謹,經常對孩子說:“你得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中國家長讓孩子自由成長的時候,則是充滿
焦慮,容易愧疚自責。
孩子上幼兒園忘記帶某個東西,卻毫無擔當的埋怨媽媽:“都怪你,忘了給我裝上,害我被老師罵!”而媽媽:“對不起,媽媽一著急就給忘了,下不為例。”
媽媽的這種付出,很難得到回報,當孩子碰到難題,只會怪別人,只會找客觀理由,無法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更沒辦法進步。
3、“孩奴”型
“孩奴”型是形容有些父母一生都在為了子女打拼、忙碌、掙錢,卻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tài)。
父母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是否還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
很多媽媽經常都抱怨,做媽媽前后差距大:做媽媽后,迷失自我,整天圍著孩子轉,與老公接觸的時間少,與朋友聯(lián)系時間少了,業(yè)余興趣也少了。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各種活動,甚至放棄原本輝煌的工作,無論是心甘情愿還是被迫無奈,好像只有這樣“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稱得上是一個稱職的好媽媽。
其實并不是媽媽付出所有的時間就能帶出好的孩子,因為會增加孩子的愧疚感,造成孩子對金錢的關系沉重艱難,可以負責任的說,“孩奴”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弊遠大于利。所以做為母親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事業(yè),不僅僅對自己好,對孩子也是很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