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的代價
鄰居的阿蓮今年要考大學,她一直對文學有興趣,希望能讀中文系,但是她媽媽反對,希望她考慮商學院的科系。阿蓮考慮很久,最后還是決定聽媽媽的話。
同事打電話來,請你星期天到飯店支援產(chǎn)品發(fā)表會。你已經(jīng)為了工作加了一個禮拜的班,其實你想趁周末在家休息,但是,你就是無法開口說不。
你一直討厭參加應(yīng)酬,覺得浪費時間,但是,你的男朋友是個愛好交際的人,常常希望你能陪著他一起出席。今天晚上是男友老板的歡送會,又是一個需要盛裝出席的場合,你覺得好累、好麻煩,不想去當花瓶,想在家靜靜地看書、聽音樂就好,但是,這樣可能會讓他不高興,怎么辦?
這些困境,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對有些人來說,要開口拒絕別人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事情。雖然心里百般不情愿,卻因為不想讓別人失望、不要被別人說成“壞人”,總是開不了口說出個“不”。
不敢拒絕、不愿意正面沖突,真的能換來我們心目中的“好人”嗎?所謂“好人”的代價,是不是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呢?
心理學家指出,沒有辦法對別人說“不”的人,被稱為“取悅者”。習慣性的取悅別人,是一種強迫行為,這種取悅傾向常替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如果情況嚴重甚至會造成情緒失控、身心失調(diào)。
因此,向取悅者大聲疾呼:不當好人沒關(guān)系!
他并在書中深度分析“取悅癥”,幫助深受“好人”壓力所苦的人,為自己活,遠離取悅他人的夢魘。
為什么我想取悅別人
我們生理上的基因的編排和社交模式最深層的指令,都催促我們要積極地尋求他人的贊美和肯定,尤其對于有控制力的獎勵(例如關(guān)愛、社會地位、學校成績、薪水等)的重要人物,他們的贊美肯定更加重要。
取悅者會沉迷,是因為取悅行為讓他們贏得所渴望的肯定。如果某件事讓你感覺很好,那你就可能會持續(xù)去做這件事,以便繼續(xù)維持這種美好的感覺。
一般而言,我們生命早期最重要的角色是父母。因此,大部份的孩子會試圖取悅父母,以獲得肯定、安全感。
這種看似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有時卻因為父母的偏執(zhí)而變調(diào),讓小孩成為依賴“肯定”而行動的傀儡。特別是當父母以愛作為條件式的獎勵時,他們就等于將小孩推上尋求肯定之路,最后變成一個取悅者。
當小孩的外貌和舉止能讓父母滿意時,父母就會幫小孩貼上乖寶寶的標簽,也會讓他們感受到愛的價值。但是當小孩無法取悅他們時,愛就被收回了。
這樣條件式的父母之愛,對小孩會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這種取悅癥,從兒童時期開始萌芽,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地演變成取悅癥的三大成因(包括:取悅心態(tài)、取悅習慣、取悅感覺),最后不知不覺成為一個取悅他人,自己卻不快樂的取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