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精神疾病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損害認知能力、致殘率很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很嚴重的負擔。精神健康障礙已成為嚴重而又耗資巨大的全球性衛(wèi)生問題,目前精神殘疾和精神康復已納入殘疾事業(yè)的管理范疇。
精神病主要表現為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異常,嚴重地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甚至親友鄰居同事和朋友的工作和生活,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因此,精神病人是職業(yè)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其工作權利和相關利益往往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一個人一旦患上精神病,單位往往主張一“休”了事,長“休”不止。這樣便形成一個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減退→脫離社會→環(huán)境適應不良→生活中應激事件→精神病反復發(fā)作。如此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對于軀體疾病適當地休息、補充營養(yǎng)、恢復精神體力是完全必要的,但精神疾病的主要矛盾并非身體虛弱,早期表現為異常的精神活動,后期表現為社會功能的退化,長期住院和在家長期病休導致很多惡果:(1)喪失與社會環(huán)境的接觸,使患者難以獲取外界的信息;(2)被強制脫離社會,無所事事,患者感到生活沒有寄托,沉緬于病態(tài)的思考之中;(3)使患者的工作能力退化,失去或減少經濟收入;(4)失去與朋友、同事、親友的情感聯(lián)系,感到孤獨;(5)覺得自己是社會和家庭的包袱,感到自卑、自責,有的因此而自殺或自暴自棄;(6)失去社會和家庭最起碼的尊重,影響婚姻和家庭職能;(7)導致更高的疾病復發(fā)率。
當然,客觀地講精神病在發(fā)病期不宜堅持上班,也不可能正常上班,癥狀控制后短期休息也是必要的,但長期休息是不可取的。在某種程度上講勞動就是治療,娛樂就是治療。精神病患者堅持工作和學習,其意義超過了工作本身。隨著精神藥物的研究進展,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層出不窮,精神病的治療效果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病人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家庭的看護下能夠基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有些人甚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過去大學生一旦患病往往立即要求退學?,F在的事實證明,很多人堅持讀完了大學,找到了工作。過去曾住院的多位病人也實現了人生價值。精神病人就是“廢人”的觀念應予以糾正和改變。但精神病人回歸社會路途遙遠,需要社會、醫(yī)院、家庭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社會應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特殊”的就業(yè)崗位,以促進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減少和減輕病情的復發(fā),走出一病則休,越休越病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