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癥”又稱為“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正常情況下耳石是附著于耳石膜上的,當一些致病因素導致耳石脫離,這些脫落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被稱作為內淋巴的液體里游動,當人體頭位變化時,這些半規(guī)管亦隨之發(fā)生位置變化,沉伏的耳石就會隨著液體的流動而運動,從而刺激半規(guī)管毛細胞,導致機體眩暈,眩暈的時間一般較短,往往少于一分鐘,這僅相對于絕大多數管結石而言,為數較少的嵴頂結石的眩暈時間常在數分之上。這種癥狀的出現常與位置變化有關,故現陣發(fā),這就是“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
耳石癥發(fā)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1、可能因橢圓囊自發(fā)性退變,耳石自囊斑上脫落,沉積在后壺腹嵴上。
2、炎癥或外傷亦可誘發(fā)此癥,例如在病毒性迷路炎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過程中,白細胞、吞噬細胞或內皮屑質進入內淋巴液中;腦外傷或鐙骨手術,血液進入內淋巴液中,都可形成有形顆粒,而沉積在壺腹嵴頂。Barber報告,顳骨縱行骨折,47%的病人可出現位置性眩暈,無骨折出現此征者亦有20%。Dix及Hallpike(1952年)報告100例中耳炎病人,26%并有位置性眩暈。耳部手術如鼓室成形、乳突根治等損傷前庭,亦可并發(fā)本病。
3、Lindsay、Cawthorne病理發(fā)現,前庭前動脈和上前庭神經支分布的橢圓囊和上半規(guī)管及外半規(guī)管變性,而球囊和后半規(guī)管均正常,故認為高血壓、心臟病和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可引起前庭前動脈栓塞,而致耳石膜變性、脫落,沉積在壺腹嵴上。
4、γ球蛋白血癥,球蛋白沉積在壺腹嵴上,或酗酒者酒精使壺腹嵴變薄,均可產生本征。重度耳聾兒童戴用高強度(120~130dB)助聽器時,約有半數發(fā)生位置性眩暈。
常見的致病因素
1、
遺傳性因素:耳硬化癥患者直系先輩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較多,約為54%有家族史,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半數以上病例可以發(fā)現異?;?。
2、內分泌紊亂因素:本病多見于青春發(fā)動期,以女性發(fā)病率高,且于妊娠、
分娩與絕經期都可使病情進展加快,被認為與激素水平有關。
3、骨迷路包囊
發(fā)育因素:人類出生時骨迷路包囊已發(fā)育完成,唯獨在前庭前邊緣的內生軟骨層內遺留有發(fā)育和骨化過程中的缺陷,稱窗前裂。裂內有纖維結締組織束及軟骨組織,成年后可繼續(xù)存在或發(fā)生骨化而產生耳硬化病灶,臨床及顳骨病理所見之耳硬化癥病灶,亦多由此處開始。
4、自身免疫因素及其他:Arslan與Rieci用組織化學染色法對耳硬化癥病灶進行研究,發(fā)現在活動性病灶中,有粘多糖聚合作用改變及組織纖維、膠原纖維減少、斷裂現象,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病理變化相似,Chevence用電子顯微鏡和細胞化學的方法再次證實,耳硬化癥病灶屬于膠原性疾病或間質性疾病。此外,還有人發(fā)現酶代謝紊亂,是使鐙骨固定形成的原因。
生活中導致耳鳴的主要誘因
1、聽神經瘤:這類病人會因單側耳鳴前來求診,聽力反省能夠出現兩側紕謬稱之感音性聽障,有時嚴峻會壓榨到面神經形成面神經麻木之景象。
2、高血脂癥、高血壓、糖尿病等:因會形成內耳耳蝸支配血管之壅塞,進而形成耳鳴、耳塞等不適。
3、噪音損傷:這包括了時間短的大能量噪音及長時間高分貝噪音傷及內耳,形成了高頻率耳鳴。去迪斯科、Pub、KTV或靶場射擊等即屬前者;而長時間任務于機場、工場之工人是屬于后者。
4、鼻咽癌:經常見的問題是會形成耳咽管壅塞,進而形成單側耳積水、耳鳴、耳悶感,故不得不留意。
5、
藥物耳毒性:像有些抗生素會形成耳鳴、聽障、眩暈之耳毒性。
6、耳性梅毒:因梅毒傳染影響至內耳使得有眩暈、耳鳴、聽力損失之癥狀。
7、耳咽管功用欠安:包羅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譯】:指特應性個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介質釋放,并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等參與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或鼻咽腺樣體肥大,使得耳咽管啟齒梗塞,形成中耳與外界壓力不服衡,當然坐飛機或上山下山形成氣壓轉變過快,耳咽管來不及均衡表里壓力差都有能夠形成耳鳴、耳塞等。
8、突發(fā)性耳聾:此乃一耳鼻喉急癥,病人常在不明緣由景遇下發(fā)作一耳(少量兩耳)
感音性聽障,偶有耳鳴或眩暈發(fā)作,此乃因血管壅塞或痙攣、病毒傳染或免疫系統(tǒng)問題發(fā)生。
(實習編輯:高越)